華夏時報記者 吳敏 北京報道

自去年底以來,就“首月0元”“免費贈險”等有顯著誘導性的互聯網保險銷售方式,銀保監會和地方監管局曾多次發文警示,並重拳整治互聯網保險長期存在的銷售亂象。

11月9日,銀保監會公佈行政處罰決定書稱,對微醫(北京)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下稱“微醫經紀”)涉嫌違法一案進行了立案調查、審理,並依法向當事人告知了作出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依據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法定期限內,當事人未提出陳述申辯意見,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值得一提的是,微醫經紀的背後是今年4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的微醫集團,不過目前,其上市申請已經失效。

以“首月0元”欺騙投保者遭處罰

處罰內容顯示,微醫經紀存在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的違法行爲。微醫經紀通過“大家幫保險”微信公衆號銷售安心財險承保的“大家幫百萬醫療險”產品,宣傳銷售頁面列示“首期0元”或“首期3元”等內容。

根據安心財險向銀保監會備案的《安心財產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住院綜合醫療保險(2018款)》的保費計算公式,繳費方式分按月繳費(12期)和全額繳費兩種,對於按月繳費方式,投保人每期繳納保費應相同,首期不應爲0元或3元。經查,微醫經紀實際銷售“大家幫百萬醫療險”採用按月繳費方式的,首月收取保費均爲0元或3元,與按照備案保險費率計算的首期應收保費不一致。

近年來,爲進一步降低投保門檻,吸引用戶投保,險企以及互聯網平臺想盡辦法降低交費門檻,爲此不惜使用“首月0元”“首月0.1元”的宣傳手段。儘管這種“噱頭”式的產品宣傳在產品銷售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卻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很多消費者在並不瞭解保險內容、保費繳納等情況下,被“免費”誘導而投保,最後引發消費者投訴或糾紛。

早在去年12月,銀保監會消保局就曾對這些行爲進行定性。在《關於安心財險、輕鬆保經紀、津投經紀、保多多經紀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例的通報》中,監管明確批評使用“首月0元”等進行宣傳,涉嫌欺騙投保者。

並稱所謂“首月0元”實際上只是把首月該收取的保費均攤到後續的11個月,實際並沒有讓利給消費者;同時,險企以及平臺的這種行爲也涉及“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問題”。

此外,多地銀保監局也頻頻發文警示風險。今年9月,北京、新疆兩地監管系統就針對互聯網保險產品中“0首付”、“低首付”、“限時優惠”等宣傳套路相繼發佈風險提示。

不久前的10月21日,銀保監會消保局再次發佈《關於防範保險誘導銷售的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清晰地認識到“免費”是誘導,極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風險。這也是消保局2021年的第五次風險提示。

銀保監會認爲,從保險產品本身看,上述宣傳未全面展示保費繳納整體情況,實際上是將保費分攤至後期,消費者並未真正享受到保費優惠。從營銷方式看,營銷片面強調“首月0元”,卻未對保費繳納整體情況、保險責任等重要內容充分提示,易使消費者忽視產品重要信息。加之一些廣告界面設置不規範,故意誘導消費者勾選“購買”“領取”“自動續費”等選項,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

除了進行風險提示,今年10月22日,銀保監會還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在經營主體方面,對保險機構技術能力、運營能力和服務能力提出明確要求,重點解決消費者反映突出的找不到退保頁面、找不到投訴入口、退市產品查不到保單、買的快退的慢等服務問題。在產品開發方面,從源頭上規範了首月“0”元、長險短做等銷售誤導問題,以及退保高扣費、健康告知晦澀難懂等投訴集中問題。

事實上,互聯網保險正迎來強監管。自2020年底以來,監管部門相繼出臺了《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進一步規範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過去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保險業務暴露出來的問題和風險隱患進行了圍堵和規範。

有業內人士指出,隨着相關監管文件的出臺,互聯網保險市場將在明年迎來洗牌,保險公司也正積極探索互聯網保險新業務模式。

母公司微醫控股赴港IPO擱淺

資料顯示,微醫保險經紀成立於2012年8月,擁有全國性保險經紀牌照,和互聯網保險銷售資質,隸屬微醫集團全資子公司。而微醫集團的前身爲掛號網,2015年更名爲微醫集團,其從醫療服務切入,配齊了在線問診、醫藥電商、健康管理。自成立以來,微醫共融資12輪,累計金額超17億美元,騰訊、高瓴資本、紅杉中國、高盛實體等都參與其中。今年2月25日有報道稱,微醫集團分拆旗下數字醫療平臺爲微醫控股,籌備在港申請IPO。今年4月1日,微醫控股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申請,開啓IPO衝刺。

根據港交所規則,擬發行人向港交所遞表時間超過6個月未能通過聆訊、發行上市,其申請狀態將自動“失效”。目前,微醫控股向港交所遞交的上市申請已經失效,但失效並不代表上市失敗,其還可以通過更新材料繼續推進上市。據彭博引述消息人士指,微醫計劃會重新遞交上市申請,不過因更新財務數據需時,因此預計短期內不會有任何具體的交易落實。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醫控股連接了中國超過7800家醫院、27萬名註冊醫生,註冊用戶約2.22億,並運營了27家互聯網醫院。

從業績來看,2018年至2020年,微醫控股收入分別爲2.5億元、5億元、18.3億元,三年複合年增長率168%;綜合毛利率分別爲29.9%、23.3%、27.2%。除去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和股份爲基礎的薪酬開支等因素的影響,2018年至2020年,微醫控股調整後淨虧損分別爲4.15億、7.57億、8.69億。

當然,在互聯網醫療行業,虧損乃是企業常態。儘管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不少公司估值已破百億美元。但多數互聯網醫療企業僅靠在線醫療很難盈利。2021年,互聯網醫療企業掀起上市潮,醫渡科技醫脈通分別在1月15日和7月15日上市。除了微醫之外,自2021年4月以來,叮噹健康、智雲健康、思派健康、圓心科技相繼提交招股書,而隨着招股書的披露,其經營業績也浮出水面。

過去三年多以來,圓心科技加上2021年前8月,虧損額達11億元,微醫和叮噹健康累計虧損超20億元,思派健康虧損34.52億元,智雲健康更是虧損高達45.05億元,對於虧損的原因,各企業的解釋也很統一,均表示“公司還在擴張期,需要積極拓展市場”。

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各家企業虧損的核心原因是,醫療是一個鏈條非常長的產業,對醫保支付方式依賴性強,再加上市場又屬於地區隔絕劃分非常強的格局,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市場拓展,要付出遠比其他產業更高昂的成本。”

另外,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相較於爲服務買單,中國的患者羣體還是更習慣於爲藥品買單。目前的互聯網醫院幾乎沒有將服務變現的能力,因此虧損是普遍局面。而對於以賣藥爲主要收入的互聯網平臺而言,破除以藥養醫是長期趨勢。

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賀濱向本報記者表示,民營資本開創的互聯網醫院模式,試圖打破原有的行業壟斷,但這種嘗試目前並不成功,主要是因爲在強監管環境下,真正的互聯網醫療難以進入醫療服務主場,而只能在藥品流通或技術服務等邊緣領域試探,另外,當下擁有品牌優勢的公立醫院也不斷上線互聯網功能,對民營互聯網醫院形成了不小的衝擊,但由於分散型線上公立醫院的服務半徑有限,與平臺型互聯網醫療模式天生不兼容,而雖然公立醫院的經營管理能力不足,但借疫情東風也有可觀的發展,不過並未形成真正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體系,而只是線下醫院的部分功能延伸。

更爲重要的是,互聯網醫療行業正迎來強監管。今年10月底,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發佈了《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徵求意見稿)》。該徵求意見稿的規範指向主要針對用藥和就診兩個方面:用藥方面,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嚴格遵守《處方管理辦法》等監管規定,加強藥品管理,禁止統方、補方等問題發生。醫療衛生人員的個人收入不得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相掛鉤;就診方面,互聯網醫療的從業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接診。其他人員、AI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接診。

賀濱表示,無論對互聯網醫院還是網售處方藥平臺,監管一直都很嚴厲,但過於簡單化,這可能會在安全性和可及性之間製造不少衝突,而處方管理和藥品回扣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問題,不宜相提並論。整體而言,目前的監管模式很難兼顧各方利益,一旦出現衝突,新生力量也總是會受到更多約束,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互聯網醫院還是網售處方藥平臺的未來,都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這可能對資本充足和善於創新的市場主體相對比較有利,這個市場還遠未成型,未來應該還會有不少變數。

未來,微醫能否順利在港上市,受到外界高度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