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深度丨*ST股的“冰與火之歌”:火熱行情下的退市風險和強監管信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上海報道

每年的四季度總是ST股的“活躍期”:無論從各種保殼消息還是從股價上,總能時不時刷出存在感,儘管這些公司往往面臨慘淡的經營現實和鉅額債務、資金佔用、治理混亂等突出問題。

但近期ST類公司的熱鬧走勢更容易讓人忽略一個重要的事實:在退市新規執行的首年,2021年度的財務數據可能直接判定公司“生死”,在取消了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環節之後,這些績差公司“翻盤”的機會更是渺茫。

僅僅從滬市公司的三季度數據看——已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41家*ST公司,約半數可能觸及終止上市條件,在披露2021年年報的時候將直接停牌,快速退市。且目前對ST公司三季報的問詢函又透露出監管緊盯營業收入的真實性和交易本質,壓縮公司規避財務類退市空間的信號。

在火熱的行情表象之下,是客觀存在的巨大退市風險。 

火熱的股價和高懸的退市風險

11月9日,*ST澄星宣佈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但這家瀕臨破產的公司,股價年內卻翻了近三倍。這種火熱的股價炒作和巨大風險的強烈對比,是當下ST股的一個縮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初步統計,以滬市上市公司爲例,截至10月31日披露三季報口徑,12家公司淨資產爲負,12家公司營業收入低於7500萬元且淨利潤扣非前後孰低爲負,根據折算全年可能觸及營業收入低於1億且淨利潤扣非前後孰低爲負。

其中,包括*ST實達、*ST拉夏、*ST商城、*ST易見、*ST中新、*ST天成等在內的12家公司可能觸及淨資產爲負。*ST海創、*ST環球、*ST中新、*ST天成、*ST明科、*ST昌魚、*ST遊久、*ST中房等12家公司可能觸及營業收入低於1億且淨利潤爲負的組合指標。

另外,還有一些公司2020年審計報告爲無法表示意見,比如*ST濟堂、*ST西水、*ST明科、*ST天成、*ST中新、*ST易見等,其觸及無法表示意見的事項可能仍然沒有得以徹底解決,也可能面臨退市風險。

上述幾類指標對應的高退市風險公司合計22家,其中*ST中新、*ST天成等多家公司同時會觸及兩種甚至三種情形。目前僅有少數公司正在推動重整等實質性化解風險的方案,大多數公司仍未有明確的方案,退市風險極高。

但對比看,今年以來,滬市ST板塊整體卻呈現上漲走勢,累計漲幅約40%, ST板塊個股成交活躍度也大幅提高,累計成交金額同比增長約50%。

如ST中天最近因存在定期報告信息披露不準確等問題被證監局責令改正,改正後淨資產將爲負,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其後2021年年報披露時,也面臨較大的退市風險,但股價卻逆勢連續上漲。

有市場人士分析,“ST板塊中的低價股漲幅較大,仍有部分投資者炒作小盤股。究其原因,有對其中的退市風險解析不夠,對退市新規的瞭解不足,還有心存可以逃過‘最後一棒’的僥倖。其實,多數風險警示公司常年均爲殼公司,多年不分紅,沒有投資價值。”

而在中小投資者依然在捕捉“交易性機會”或者博一個“麻雀變鳳凰”的可能性時,機構卻在紛紛減持賣出。

根據規則,一旦公司股票被歸入*ST,進入風險警示板,基金等機構類投資者都不再將其納入投資標的,減持賣出成爲必然結果。記者隨機抽樣調查了一些ST股票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發現均以自然人爲主,基金等機構已難覓影蹤。

監管新動向:緊盯規避動作

“博翻身”依然流行,因爲仍有人對三季報的數據不以爲意。按照過往案例,四季度往往是一衆*ST尋求翻身的最後機會:贈資產、衝業績、搞交易等退避退市的花樣層出不窮。

但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作爲退市新規發佈後首個年度,上述“套路”將會遭到嚴格監管,尤其針對此次新增的“營收+淨利潤”組合指標,從目前的三季報問詢函中看,已然透露出監管對營收扣除嚴格認定的監管動向。

11月5日、8日,兩家*ST公司都發布了監管問詢函,核心均指向公司的營業收入。第一、第二季度單季營收僅爲百萬級的*ST廈華在第三季度的營收驟增至8600餘萬元。公司在11月5日收到上交所問詢函,函中明確要求:結合相關業務經營模式、主要商品類別、主要供應商和客戶、採購及銷售單價、毛利率等情況,說明相關業務是否爲新增貿易業務、交易價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與主營業務無關或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情形。如是,請列示扣除相關影響後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金額,並結合相關財務數據,充分提示可能存在的終止上市風險。

同樣今年營收單季逐季“爬坡”的*ST環球也在11月8日收到了上交所的問詢函,函中要求公司補充披露:相關業務是否爲新增貿易業務、交易價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與主營業務無關或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情形。如是,請列示扣除相關影響後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金額,並結合相關財務數據,充分提示可能存在的終止上市風險。

一位資深市場人士指出,退市新規發佈後,根據《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的指標中,需要將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扣除。而上述問詢透露出監管直指涉嫌構造營業收入,壓縮構造交易規避退市空間的信號。

該人士指出,“其實,不少*ST公司均爲殼公司,只要關注一下公司的定期報告,投資者就可以對其收入情況一清二楚,是否爲主營業務相關,是否具備商業實質,是否需要在計算退市標準時予以扣除,是否會面臨退市風險。”

新規之下摘帽難、終止上市快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規執行首個年度,一旦財務類規避退市動作告以失敗並被終止上市,面臨的將是快速清退流程。摘星摘帽的執行條件更趨嚴格,新規壓縮退市流程,都讓“押注”的不確定性極大。

一方面,即使公司能夠努力符合“營收+淨利潤”組合指標,但退市新規實施後,*ST公司摘星摘帽將更加困難。新規規定,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的情形主要是三類情形:營業收入低於1億且淨利潤扣非前後孰低爲負、淨資產爲負、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一旦公司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之後,要摘星摘帽,必須滿足多項條件,缺一不可。這些條件包括不存在前述三類情形的任一類,而且審計報告也不能被出具保留意見,公司也必須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年報,且超過半數董事保證年報真實、準確、完整。

比如,一家公司在2020年年報披露後,因爲營業收入少於1億且淨利潤爲負,被實施了退市風險警示(*ST)。在2021年年報披露時,雖然其營業收入超過了1億,但會計師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那麼,公司股票將觸及終止上市條件。

另一方面,財務類退市的程序會比原規則更爲精簡,投資者要對此有充分預期。已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的公司在披露2021年年報時(2022年4月30日之前),如果觸及了終止上市情形,公司股票將直接停牌,交易所在15個交易日內作出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其後股票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15個交易日,然後摘牌。由此可見,退市新規大大加快了退市程序,取消了以前的暫停上市流程。

“投資者應當充分關注註冊制改革下,出口端加大力度清退績差公司的大環境。”有市場人士表示。退市作爲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近一年來迎來多個重磅文件。去年以來,中央深改委通過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也明確要求嚴格退市監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要求推進退市制度改革,強化退市監管,嚴格執行強制退市制度,研究完善已退市公司的監管和風險處置制度,健全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機制。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已經成爲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深化註冊制改革的重要舉措。

嚴格執行退市制度成爲了一線監管的重要任務。2021年以來,滬市已經有14家公司實現各類退市。另外,近期*ST新億和*ST濟堂先後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風險陡增。一旦公司後續收到正式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司股票將立即停牌,交易所在15個交易日內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監管和市場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共識正在逐步凝聚。

可以預期的是,今明兩年的退市公司將大幅增加,常態化退市監管將堅決前行,市場化退市環境也會逐步形成。

(作者:張賽男 編輯:張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