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碳減排支持工具有望成科技成果轉化苗圃 三大“歷史難題”亟待政策化解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於 南 劉 琪

11月8日至今,“人民銀行創設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的消息不斷髮酵,不僅一度在資本市場泛起漣漪,還引發了金融、產業等各界熱烈討論。

激辯之後,人們對這一新鮮事物的認識逐漸清晰:“碳減排支持工具”並不等同於降準、降息,且強調“先貸後借”,以避免對流動性可能產生擾動;同時,該工具通過設置“報銷60%貸款本金”“需提供合格質押品”“引入第三方機構覈實驗證”等條件,突出了金融機構貸款“自主決策、自擔風險”原則,力求精準直達,防範“漂綠”“爲貸而貸”、乃至劣幣驅逐良幣。

隨着認識的深入,各界對“碳減排支持工具”愈發寄予厚望。閩東電力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呂錦標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作爲一項結構性貨幣政策,“碳減排支持工具”有望填補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中試階段(商業化初期)的政策支持工具不足,成爲財政補貼的有力補充,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市場化、低成本的金融支持。

微觀層面,《證券日報》記者近日從個別國有大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獲悉,其內部積極響應,已搶先就圍繞“碳減排支持工具”展業進行籌劃、動員;而產業、企業方面則在歡欣鼓舞之餘,亟待政策進一步細化、落地。

歸納各界對於“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關切,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在央行表述中,初期碳減排重點領域範圍突出的“小而精”如何界定?其二,中小企業缺乏合格質押品的問題如何化解?其三,銀行系統怎樣對第三方碳減排檢測機構實施有效管理,壓實其責任又不顯著增加貸款成本?

如何界定“小而精”?

“預期中,‘碳減排支持工具’能夠顯著降低光伏開發的融資成本,這對行業顯然是重大利好。”隆基股份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目前光伏開發,尤其是分佈式電站開發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融資租賃三權(股東權益、收益權、電站產權)質押和基金公司明股實債,資金成本在7%-8%左右。”山東航禹能源執行董事丁文磊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如果碳減排支持工具首先可以激勵銀行參與光伏開發,這一新政實際上就成功了一半;而若引導銀行以與同期限檔次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大致持平的貸款利率支持光伏開發,則不僅光伏開發財務成本將大幅下降,光伏全面平價進程也將顯著提速。”

“以目前5年期LPR報價4.65%、光伏電站開發融資利率約8%計算,如果利用‘碳減排支持工具’,光伏開發綜合財務成本可以下降約30%。”丁文磊稱。

不過,就光伏開發而言,也有業內人士認爲,根據政策表述,“碳減排支持工具”與實踐層面還存在一些衝突。例如,“按照‘人民銀行按貸款本金的60%向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期限1年,可展期2次’的規則,‘碳減排支持工具’貸款限期與光伏投資週期並不匹配。”此外,呂錦標還表示,“央行強調初期的碳減排重點領域範圍突出‘小而精’。那麼,作爲清潔能源利用重點領域,多大規模的光伏項目符合貸款支持標準?”

“光伏開發回收期一般爲5年至8年,單從這點看,人民銀行提供的資金支持期限只有3年,的確不匹配。但銀行層面是否可以通過‘符合一定條件無還本續貸’等方式予以展期解決?這有待規則進一步細化。”而針對“小而精”,丁文磊同樣存在如何界定的疑惑,他介紹,“光伏開發中,分佈式項目單體規模從幾百千瓦到20兆瓦不等,對應投資規模從幾十萬元到幾千萬元;大型地面電站則普遍達到100兆瓦以上,投資規模超3.5億元。”

暫且跳出光伏,上述隆基股份相關人士認爲,“碳減排支持工具”視野寬闊,在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三個碳減排領域的同時,初期突出“小而精”,實際上更凸顯了該政策的精準以及務求實效的初衷,“在三個碳減排領域,乃至‘雙碳’征程中,我們需要支持的新技術、新工藝往往具備‘小而精’特點,而這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如果能夠獲得低成本的銀行貸款支持,將極有利於其成長、推廣。”

中小企往往缺乏合格質押品

北京節能環保中心高級工程師張希慶也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一般而言,節能減排領域的項目投資規模都不大,上千萬元就是大項目;而從事節能減排技改、合同能源管理的企業也往往都是中小企業。這其中不少技術的節能效益很好,他們都稱得上‘小而精’。”

“我國對節能減排支持力度很大,曾經醞釀、嘗試了很多引導銀行貸款支持節能減排的舉措。”但在張希慶看來,這些舉措客觀面臨一些瓶頸,“一些項目資產本身就存在產權不清晰、盈利具有不確定性等問題,無法提供銀行認可的‘合格質押品’,加之中小企業在銀行體系的信用評級低,幾乎無緣貸款。”

這實際上也是光伏開發,尤其是分佈式光伏開發一直難以借力於銀行貸款的重要原因。“銀行確實不好判斷用電企業的存續能力(工商業屋頂分佈式光伏),且收電費的及時性等也影響項目收益率,而從事分佈式光伏開發的,也往往都是中小企業。”丁文磊表示。

或許正是由於銀行貸款難以撬動,至今,各級政府仍主要運用財政資金,採取補貼的形式對節能減排等項目、技術予以扶持。“比如從事合同能源管理的企業面臨融資難,相關部委就設計備案制,併爲之配套認定了一批第三方節能審覈機構,對節能效益進行覈查(節省電量摺合標準煤),再予以相應補貼。”但這又衍生出新的問題,張希慶進一步表示,“首先財政補貼有限,一般只能達到項目投資額的10%-30%。並且,項目質量也參差不齊,導致一些政策效力打了折扣。”

發揮第三方檢測機構作用

除了“中小企業缺乏合格質押品”,如何有效管理、充分發揮第三方檢測機構作用,也將是“碳減排支持工具”必須解決的“歷史難題”。

根據央行表述,金融機構申請“碳減排支持工具”,須向人民銀行提供碳減排項目相關貸款的碳減排數據、承諾對公衆披露;參考碳減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環評報告或市場認可的專業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計算貸款的年度碳減排量;同時,央行將通過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覈查等多種方式,覈實驗證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真實性。

對於“碳減排支持工具”,國檢集團認證評價中心總經理閆浩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給予了極高評價:“碳減排支持工具”是一項充分利用市場化機制、兼顧經濟效益與減排效果的政策安排。其有望成爲我國碳中和征程中,科技成果轉化的“苗圃”。

“在其執行中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將是該政策與國內多種碳足跡覈算標準、國際標準接軌以及發揮政策示範效應的有效方式。”閆浩春補充道。公開資料顯示,國檢集團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CDM-EB認可的第三方審定與核證機構、是中國溫室氣體資源減排交易項目審定與核證(CCER)機構,亦是國內最具權威性的綠色產品認證機構之一。

然而,對於“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入第三方機構覈實驗證,招商證券研報曾提出“擔憂”:目前大多數銀行不具備測度貸款產生的碳減排數量信息的專業能力,因此只能依靠外部機構提供服務支持。但這將增加銀行資金成本、降低辦理效率。此外,第三方專業機構提供的環境測評報告要取得央行信任需要一個過程。第三方機構資質與能力良莠不齊。

創立於1866年的TüV南德,是一家全球知名的認證測試檢驗機構。TüV南德大中華區副總裁許海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無需對第三方的公正性過於擔心。第三方機構在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管下,依據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進行碳排放的計算與覈查,須滿足監管與技術專業性雙重要求;此外,市場自身也有約束機制。沒有哪家機構會爲單個項目利益,傷害自己的品牌與聲譽,這是得不償失的。”

而就“碳減排支持工具”如何發揮第三方檢測機構作用,許海亮建議,“首先是儘快明確被扶持項目碳排放的核定邊界、覈定方法等技術與標準問題;第二,界定第三方機構的資質要求。第三方機構管理應該引入競爭機制、與國際標準接軌,建議做到第三方機構‘多而優’;第三,應採用定期覈定的方式確認減排效果的持續性與真實性。第三方可以通過抽樣審覈、飛行審覈、案例對標等模式進行復查,以節約審覈成本。在此基礎上,如果由銀行作爲碳減排檢測的委託方,可能會更有利於政策實施與顯效”。

記者注意到,今年9月份,由人民銀行、證監會等主管部門指導,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布了《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市場化評議操作細則(試行)》(下稱《操作細則》)及評議標準、材料清單等配套文件,重點從三個方面規範評估認證機構行爲。其中,“對評估認證機構進行量化打分,並將定期開展執業檢查和市場化評議,通過指定網站公佈評議結果”及“重點關注評估認證機構的專業背景、業務案例、報告質量”等細則頗具看點。

相信上述《操作細則》及配套文件的試行,將爲“碳減排支持工具”管理、發揮第三方檢測機構作用提供有益參考。據記者瞭解,各界對“碳減排支持工具”普遍評價極高,特別是對其發揮銀行貸款優勢,填補財政補貼、創投、證券市場等支持創新尚存的“盲點”,以及着力推動碳中和科技成果轉化抱有殷切期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