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覺蘇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你好。

“震驚”“速看”“萬分危急”……點開新聞,你是否也被這樣的標題欺騙過?“震驚體”文章又爲何層出不窮?近日,一起關於“標題黨”虛假推文的網絡黑產案件,爲大家揭開了“震驚體”文章背後的“生意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不少人對這類“標題黨”文章早已見怪不怪,但即便是那些自詡網絡世界“老手”者,有的時候也會被各種誇張到極致的標題所矇騙。人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對此,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加以觀察,認爲諸如“恐懼”這類負面情緒,是由我們的下丘腦主導的,而類似於理解、同情、愉悅這類情緒,主要是由我們的大腦皮層主導的。當我們受到外部刺激時,下丘腦起主要作用,所以恐懼的情緒最容易引起反應,並且主導人的行爲。有人則試圖在傳播學裏找到答案,令人恐慌的內容相比於科普類文章、解釋性報道更容易看懂、更易於發酵,所以傳播快、威力大、影響深。

也正因此,一些自媒體從中發現了某種“流量密碼”,炮製出各種帶有強烈情緒取向的“震驚體”文章。或是通過製作聳人聽聞的標題,或是假冒權威來源,或是發佈充滿口號性標語的圖片等,都旨在吸引人們的眼球,誘導人們點擊轉發,並鏈接廣告引流盈利。甚至,這些推文不僅植入廣告,還往往暗藏玄機,比如按了“返回”卻變成“跳轉”、廣告頁面難以關掉等現象屢見不鮮。正是在重重套路之下,“震驚體”網文完成了流量變現的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震驚體”文章的鏈條還瞄準了一個新的“藍海”:中老年人的社交。有些文章專門研究老年人的閱讀偏好,經常夾雜着健康養生、心靈雞湯等內容以增加閱讀黏性,吸引老年人點擊轉發,讓文章成爲另一種意義上的“表情包”。有網友說,他曾經在家庭羣中反駁過幾次長輩發的“震驚”帖,最後卻惹得家人不高興,最後只能作罷。由此不難理解,爲什麼許多“震驚體”文章都喜歡加這麼一句:“轉發給你的身邊人”,就是遵循了這樣的社交邏輯。

客觀來看,“震驚體”網文的製造過程重複、快速、成本低,幾段腦洞式的陳述、移花接木的圖片,再配上符合大衆心理預期的一個結論,“震驚體”文章就能批量生產。然而,相比於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震驚體”網文,闢謠的成本卻要高得多。需要看到,進入全媒體時代,與“注意力”有關的輿論市場競爭激烈。但這並不是蹭熱點、造噱頭的理由,更不能偏離法治軌道、荼毒公衆認知。給流量和情緒鬆綁,創作者有必要恪守自律,平臺有理由對明顯故弄玄虛的網文予以甄別攔截,作爲普通讀者的我們也應該提高警惕、保持理性,不被輕易帶亂節奏。

當然,人們的認知總是朝着趨於理性的方向前進。當一個“震驚體”出來時,大概率會有更多有理有據的優質信息跟上,形成對劣質信息的覆蓋和降噪。因爲,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不管表達如何更新,真實客觀理性的新聞準繩沒有變,新鮮有趣優質的價值取向沒有變,平實求實務實的文風導向也沒有變。

這正是:

標題一驚一乍,內容似是而非。

文風華而不實,文章行而不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