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億GDP城市科創競速:佛山成都研發投入增速領跑,14城錨定科創中心衝刺目標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柳寧馨 吳文汐 李振 廣州報道 科技創新已經成爲衡量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作爲參與發展競爭的基本單元,城市的科創實力成爲一大關注焦點。

國際上,通常採用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近期,全國各市陸續對外公佈了2020年研發投入數據及科創“十四五”規劃目標。以2020年23座萬億GDP城市爲樣本,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發現,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的城市有13座,其中廣州、成都研發投入強度均屬首次破3%。

從目標看,多城在其科創“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國家科創中心、區域科創中心的目標,例如武漢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國家科創中心、長沙也提出衝刺區域科創中心。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當前,全國城市在科創領域已擺出較爲明顯的競速態勢,尤其是萬億GDP城市的研發投入水平不斷提高,除北上廣深持續“加註”科研外,以西安、成都、武漢爲代表的中西部城市和以佛山、杭州爲代表的明星城市,都在研發投入上加速追趕,這些城市的科創能力也在全國排名逐步提升。

13城研發強度破3%,新一線加速崛起

在23座樣本城市中,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蘇州的科技經費投入總額位列前五名。其中,北京、上海、深圳3城的科技經費投入總額超千億元,總和約爲5453.11億元,佔全國的比重超過20%,足見一線城市在全國科技創新格局中的重要引領作用。

作爲全國唯一一座研發投入超過2000億元的城市,北京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規上企業高度集聚,承擔了較大的基礎研發重任,也構成了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上海、深圳研發投入總額上均超過了1500億元;而科技經費投入總額位列第四名的廣州,距離突破千億大關卻還有一定差距,僅爲774.84億元。

除科技研發投入總額外,研發投入強度也常被拿來衡量一個地區對科技創新投入的重視程度。例如,北京的研發投入強度同樣位列榜首,達到6.44%。這一數值在國際上也屬領先水平。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23座樣本城市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的城市共13個,分別爲北京、深圳、西安、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天津、無錫、武漢、成都、合肥、廣州。其中,廣州、成都的研發投入強度均屬首次破3%。

仍以廣州爲例,在一線城市中,廣州的研發投入強度此前表現稍顯平庸,甚至落後於武漢、合肥、成都、杭州等新一線城市。但是,近年廣州通過一系列強科研舉措逐步扭轉了這一態勢。

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廣州科技經費支出由2015年的380.13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774.84億元,成功翻番,年均增長15.3%,總量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深圳。研發投入強度由2015年的2.1%提升至2020年的3.1%,提高1個百分點。

廣州研發投入強度突破3%,與其經費支出重點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關係密切。“十三五”期間,廣州基礎研究經費和應用研究經費雙雙突破百億大關,而試驗發展佔主體地位,三者佔全市科技經費比重爲14.2%、14.4%和71.4%。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廣州科研經費支出重點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爲的是加速產業轉型。“十三五”期間,廣州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IAB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NEM產業,不斷增強廣州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按研發投入增速分析,2020年佛山、成都、泉州、鄭州、合肥、廣州、深圳、重慶共8座城市跑贏全國,這其中佛山、成都分別以40%、21.8%的同比增速領跑全國。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佛山“一騎絕塵”背後,雖然與其科技經費支出基數較低相關,但也與佛山近年大力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關係密切。在佛山科技經費支出結構中,企業科技經費支出佔比超96%,這在23座萬億GDP城市中位列第一,企業創新發展成爲拉動佛山研發投入規模增長的重要因素。

此外,新一線城市在研發投入上表現亮眼,研發投入增速超過全國水平的8座城市中,新一線城市佔了一半。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在當前傳統的資源要素、土地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的情況下,新一線城市的轉型壓力更大,因此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的動力更足,對科技經費的投入力度也就更大。

以成都爲例,其在研發投入增速上一舉超越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南京等科研強市。2020年,成都科技經費投入爲551.40億元,佔四川科技經費投入的52.3%,比上年增加98.86億元。

廣深加快“補欠賬”,14城爭創科創中心

國家“十四五”規劃“力挺”科技創新,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這爲各地吹響了“號角”。

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毋庸置疑是引領國家科技創新的三大核心支柱和動力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這裏匯聚了全國30%的科技經費投入、35%的地方財政科技投入、38%的有效發明專利以及43%的高新技術企業。而從目前23座樣本城市已公佈的科創“十四五”規劃目標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將繼續成爲引領型城市。

作爲研發投入規模與強度“雙料冠軍”的北京,其“十四五”規劃提出,要通過推動國家實驗室建設、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策源工程、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7項工程支持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上海“十四五”規劃則提出,將積極承接和參與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任務,在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創造優質科研環境,加快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與京滬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兩大核心城市深圳與廣州,則將“原始創新”放在突出位置。

廣州“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廣州GDP將達3.5萬億元,研發經費支出佔比達3.4%左右。而在2019年,廣州的研發投入爲677.74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僅爲2.87%,甚至略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對比發現,廣州2025年的科技經費目標相比2019年增長了75%以上,足見其“野心”。但即便如此,廣州的研發投入強度依然處在中游水平,這意味着廣州在科創方面仍需加速“補欠賬”。

儘管深圳在研發投入規模上位列全國第三,但依然存在短板。當前來看,深圳缺乏大院大所,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經費比重也低於全國水平。這表明,深圳在加速“補欠賬”方面一定程度上與廣州“如出一轍”。

深圳也提出,到2025年研發經費投入增長6.4%,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左右,並要在原始創新策源地、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科技成果產業化最佳地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例如,在加速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所方面,深圳近年相繼引進了清華、北大、哈工大等建立研究生院,通過獨立開辦、引進國內外名校合作辦學等方式開辦高校超15所。

除國家明確的北京、上海、粵港澳三大科技創新中心之外,全國多個地方在其科創“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了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科創中心的目標。

23座樣本城市中,目前已有成都、長沙、合肥、武漢、杭州等14座城市提出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科學中心”的目標。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爲例,未被納入國家明確規劃的成都、杭州、武漢、瀋陽紛紛在2021年政府重點工作任務中提出“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以武漢爲例,該市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創建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爲此,武漢設定了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速超過10%的目標。

成都也規劃在未來5年內高水平建設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增20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爲此,成都預計未來五年研發經費投入年平均增速不低於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