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黃昱

儘管外界並不理解萬科爲何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分拆萬物雲上市,但在鬱亮看來,萬物雲已經成爲其預期的“城市服務商”,且目前的時機比去年更合適。

11月26日,萬科召開2021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包括分拆萬物雲上市等相關議案。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表示:“說物業上市是解決萬科資金問題,這是不存在的。”

首先萬物雲佔万科集團的資產和利潤比例很小,大概在1-2%左右,發再多股票對萬科集團影響也不大。另外,萬物雲作爲上市公司,募集的資金是有自己用途的,不可能給萬科集團來使用,這是上市規則的要求。

鬱亮指出:“萬物雲選擇在這個時候分拆,是考慮到今天它已成爲一個城市服務商了,而不是一個傳統物業服務商。”

事實上,過去多次被問及萬科將何時分拆物業上市時,鬱亮給出的答案都要以“城市服務商”的名義上市。這次股東大會上,鬱亮稱,作爲城市服務來說,這棵樹上面可以長出很多東西出來,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鬱亮認爲,中國多一家或少一家物業上市公司其實無所謂,但是如果以“城市服務商”的戰略定位出現,意義是非凡的。

去年10月,萬科對物業服務業務進行了大變革,萬科物業更名爲萬物雲,旗下社區服務、商企服務、城市服務三大業務板塊設置單獨的品牌,分別對應萬科物業、萬物梁行、萬物雲城,但這些只是萬物雲整個規劃裏的一部分。

在萬物雲的戰略中,萬科物業、萬物梁行、萬物雲城和負責中介業務的樸鄰發展同屬於Space模塊,還有Tech和Grow兩大模塊,提供軟硬件服務能力、數字運營和行業人工智能服務,以及孵化器。

在這樣一幅戰略藍圖中,萬物雲一直給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家空間科技服務公司。但上市在即,這樣一個並不太符合實際的戰略定位可能並不利於其在資本市場中講好故事,因此萬物雲CEO朱保全在這次股東大會上給出了一個新的解釋。

朱保全表示,萬物雲曾經試圖去物業化,甚至去地產化,但是很難。“因爲不論我們的母公司,還是過去從事的業務,以及今天市場的認知,大家還是希望能夠帶上點地產色彩和物業色彩。”

到底是物業股還是科技股?萬物雲現在不糾結了。朱保全明確稱,萬物雲把科技、雲服務作爲未來重倉投資的方向,但在業務領域就還是個服務業,主要做兩大塊業務,分別爲居住的消費和企業服務。

從萬物雲上半年的營收佔比來看,其住宅物業服務收入57.1億元,佔比55.0%;商業物業及設施服務31.6億元,佔比30.4%;智慧城市服務6.3億元,佔比6.1%;社區生活服務收入5.6億元,佔比5.4%;萬物成長收入3.2億元,佔比3.1%。

據朱保全透露,萬物雲今年的收入將同比增長37.4%到250億元,利潤達到20億左右。

去年以來,在資本的推動下,不少頭部物企的市值創新高,碧桂園服務更是曾長時間超過2000億港元市值。中物研協總經理楊熙認爲,參照當前市場情況,萬物雲分拆上市後的市值大概率會有1500億元以上。

儘管估值較去年明顯回落,但在鬱亮看來,目前上市時點比去年更合適,現在市場估值更趨於理性,而在一個理性的資本市場中,才能給真正優秀的企業給予一個適當的定價。

對此,鬱亮以1991年萬科歷史上第一次配股佐證,當時爲萬科董祕的鬱亮負責配股事項。鬱亮稱,到現在30年了,這期間他最大的教訓是1993年選擇在最高點發了B股,結果把B股股東整整套了8年,到2000年才解套。萬科B股的價格到2000年纔回到了1993年的發行價。

因此,鬱亮對高估值充滿着警惕與恐懼,認爲過高的估值有可能會對員工心態等造成一個不切實際的預期,估值相對理性的話,反而更有利於員工業務的成長與更好的心態。

對於萬物雲來說,分拆上市只是一個新的起點,上市後如何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纔是其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