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多起來,動起來,清起來

  白洋淀的“華北之腎”功能正在恢復

  7.4米

  據統計,2018年以來,河北省累計爲白洋淀補水13.04億立方米,年均入澱水量4.3億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穩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兩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達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狀態。

  白洋淀唐河入澱口溼地是唐河與白洋淀交接的區域,由於上游來水減少,工農業用水量不斷增加,自然的澱口曾被人爲改成農田、旱地等,溼地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通過退耕還溼、恢復自然水系形態和溼地多樣化生物生境等措施,如今的唐河入澱口溼地綠草茵茵,碧波盪漾,澱鷗、白鷺悠遊棲息,“臺田葦海、鳥類天堂”的美景正在逐步重現。

  唐河入澱口溼地的修復是整個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的縮影。國務院關於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澱區整體水質由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到2020年的Ⅳ類,澱心區平均水質達到Ⅲ類標準。今年上半年,白洋淀4條主要入澱河流以及上游流域50個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Ⅳ類,爲近10年來最好水平。

  生態補水

  合理調控澱泊水文水資源

  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360平方公里的澱區內,有143個澱泊星羅棋佈、3700多條溝壕縱橫交錯。作爲我國北方稀缺的自然溼地,白洋淀被譽爲“華北之腎”,對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乾旱的氣候、工農業用水量的不斷增加、上游水庫的陸續修建,導致白洋淀入澱水量不斷減少。同時,上游水土流失和澱內圍堤造田,使得白洋淀泥沙淤積加速,澱區水面日益縮小。

  加上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排放、水產網箱養殖等,導致白洋淀水質不斷惡化。一位澱區附近的村民表示,污染最嚴重的那段時間,“連鳥都不飛過來了”。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設立,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攻堅戰同步打響。白洋淀地處“九河下梢”,攻堅戰就需要從全流域“一盤棋”的角度出發,進行綜合治理。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缺乏清水補給、生態流量銳減,是白洋淀生態環境面臨的重要威脅。實施生態補水、合理調控澱泊水文水資源是修復白洋淀生態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據統計,2018年以來,河北省累計爲白洋淀補水13.04億立方米,年均入澱水量4.3億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穩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兩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達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狀態。特別是位於白洋淀上游的保定市,科學調配水資源,對入澱河流實施生態補水。其中,府河、孝義河、瀑河、白溝河等河流基本實現常年有水入澱,使白洋淀生態得到較好恢復。

  《河北雄安新區2021年白洋淀生態補水工作方案》提出,今年計劃生態補水量約4億立方米。雄安新區還建立和實行了生態補水運行機制,根據白洋淀生態用水需求,科學調整補水時段和補水水源、水量,增加水動力和水體流動性。

  系統治理

  構建可持續的溼地生態系統

  除生態補水外,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峯還表示,大清河流域及白洋淀污染防控全面推進,實施“控源—截污—治河”系統治理,持續推進,穩步恢復白洋淀“華北之腎”功能。

  “從2018年開始實施的白洋淀唐河入澱口溼地生態保護項目,就是一個綜合治理的典型案例。我們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以最小人工干預爲原則,尊敬自然,降低破壞環境的可能性,充分結合場地現狀條件、環境、氣候等多種要素,力圖以保護與修復爲出發點,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北京正和恆基濱水生態環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集團常務總裁閔穎說。

  在溼地與周邊村莊交界處,一條條綠堤成爲生態緩衝帶,攔截來自周邊村鎮的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等。項目團隊根據溼地的空間地貌,重塑生態系統,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廊道,優化唐河水入澱後的水流路徑,增加水力停留時間。根據溼地的功能區劃和景觀需求,項目團隊對蘆葦等植物種羣進行選擇與搭配,提高植物對水體中富營養物質的吸收等,達到水質淨化目標。

  “我們希望能將唐河入澱口區域打造成近自然、低影響、可持續發展的溼地生態系統恢復示範區,成爲區域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有機結合、高質量發展的樣板。”閔穎說。

  白洋淀水變清了、水面變大了,溼地生態系統和“華北之腎”功能正在逐步恢復。數據顯示,2002年白洋淀溼地保護區成立時,記錄有野生鳥類192種。近年來,通過加大白洋淀生態保護力度,野生鳥類不斷增加,種類記錄增加到230種。在2020年冬至2021年春的觀測中,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48只。爲保護白洋淀水生生物多樣性,河北科學設置白洋淀禁漁期,累計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超1.5億尾,白洋淀多年未見的鰟鮍魚、黑魚、嘎魚等物種重新出現。

  “30多年不見蹤跡的鱸魚如今又重新出現在白洋淀。”安新縣小張莊村村幹部張福慶從小生活在白洋淀邊,他說,鱸魚對水質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現也證明白洋淀水質變好了。

  控源截污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趙憲偉說,白洋淀治理還將聚焦原生村落生活污染、澱區底泥累積污染、旅遊航運次生污染等問題,實施一系列強有力措施,並進行探索性實踐。

  原生村落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也是白洋淀污染的重要來源。據保定市原環保局統計,澱內村的氮、磷輸入量分別佔流域氮、磷總輸入量的1/4和1/3。

  河北在快速推進雄安建設的同時,也加強了對雄安新區唯一水體——白洋淀的保護,提出了“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的口號。而且根據河北省“確保2021年澱區水質達到Ⅳ類、力爭部分達到Ⅲ類”的要求,按照常規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出水水質並不能達到入澱要求。因此,過去白洋淀城中村的生活污水都是採取“倒排”的形式,即把污水運輸至外圍城鎮的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這樣不但成本高,而且容易出現“跑冒滴漏”等問題。

  如今在白洋淀城中村,村民家流出的生活污水通過管網進入深度脫氮設備中,處理後的水再進入小池塘等水體中,進行再度淨化……這是中國科學院生態中心和北京中持碧澤環境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參與的白洋淀城中村污水深度脫氮示範項目。雙方共同開發的珊氮技術作爲深度處理單元,爲氮、磷的深度去除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污水經過二級生化處理,除了氮、磷指標外,其他指標都能達到地表IV類水標準。再通過珊氮技術,對氮、磷做強化處理,基本將水中的總氮濃度穩定控制在每升1.5毫克以下。隨後,通過下游的人工溼地和自然溼地的深度淨化,最終實現污水的超淨排放。”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孫移鹿博士說,作爲目前排放標準最高的農村污水項目,經深度脫氮處理後的污水達到了入澱排放要求,對白洋淀來說,也起到了生態補水的作用。

  “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不僅僅是治理白洋淀,而是治理整個流域。”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局長高英華說,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是系統治理,接下來“應當推進上下游、左右岸、澱內外等全流域的治理和保護”。(記者 李禾)

原標題:白洋淀的“華北之腎”功能正在恢復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