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策變友好,房企衝業績,剛需購房的歲末窗口期來了

年末是房企拼業績的最高潮,是剛需客最需要關注的時間點。

儘管已經有20多個城市出臺樓市“限跌令”,但是臨近年關,多數城市的商品房價格仍處於下跌通道。

房子依舊很難賣。“全大區一個月能賣掉一套就喜大普奔了。”一位華東房企的營銷人士稱。

今年對房地產來說是一個較爲特殊的年份,受到情緒面影響,購房者有“買漲不買跌”的消費習慣,而進入12月份絕大多數房企都揹負巨大的業績衝刺壓力,因此或明或暗的打折促銷現象很普遍。不過,有房企高管對記者表示,現在至春節前,是剛需族的最佳購房窗口期,春節後情況或有變。

不僅此時的房價處於低谷,利好剛需族的政策也在出臺。12月6日,央行宣佈全面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房價普降潮

江蘇蘇州人李琳達從9月份就開始看房了,她想爲父母買一套戶型設計理念前沿、帶有良好社區配套的新商品房用於養老,但是因爲房價一路下跌,雖然已經有了屬意的樓盤,卻一直沒敢下手,想等到最後的窗口期。

“這幾天,跟我一起看房的朋友出手了,等到房企融資起來以後,說不定打折房源就會消失了。”李琳達對記者表示。

從今年年中開始的樓盤降價潮,一直延續至今,且面積越來越廣。從行業慣例來看,年末是房企衝刺業績的最高潮,因而12月對於很多剛需購房者來說,是最需要關注的時間點。

雖然多地出臺限跌令,不允許樓盤惡意降價,但進入12月後,仍有很多項目明裏暗裏打折。“朋友圈裏的中介每天都在發工抵房房源,就沒有一天消停過。”李琳達說。

根據克爾瑞研究中心監測,自9月以來,市場上的“工抵房”數量激增,10月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房企壓力非常大。由於部分城市發佈了“限跌令”,明令禁止或者是約談要求房企不得以打折、促銷等方式來降價,房企不得已打出“工抵房”的名義實施降價銷售。這種形式的價格調整也能平衡老業主的情緒。

從工抵房的區域分佈來看,工抵房的數量和城市市場熱度呈現負相關關係。上至一線的廣州,二線的南京、蘇州、廈門,下至三四線的柳州、桂林、徐州等地,各個能級城市均出現了大量的工抵房,市場下行的城市工抵房數量往往較多。數量而言,一般單盤的工抵房套數多數在10套以下,也有部分樓盤推出20套、30套甚至更多工抵房源,這屬於房企在變相降價促銷。

進入12月,山西省運城市吾悅華府、四川省達州市綠地城等項目,仍在以原價的七折、八折銷售工抵房,當地主管部門未作過多幹涉,回應稱是市場行爲。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目前即便是在過往樓市較熱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降價促銷、團購、工抵房等打折方式仍然普遍存在,願意七成首付或全款的購房者,更是能拿到非常高的折扣。

這背後,是慘淡的銷售行情。一家知名房企的蘇南片區,曾一直是全集團的銷量擔當,現在的情況則涼得超乎想象。“一個月能真正賣掉一套房子,我們就喜大普奔了。”該房企區域營銷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不過,隨着活下來的房企熬過最艱難時刻,明年的房地產市場或將迎來變局。“大家都想撐過最後一個月,到了明年年初,大概率會階段性收回優惠政策。”上述營銷人士稱。

華東一家房企的總裁也對記者表示:“從現在到春節期間,就是剛需購房者的窗口期。”

“一方面,開發商到下一個年度會重新制定銷售計劃和目標,優惠力度不會有年底大;另一方面,今年開發商拿地普遍保守,投資嚴重下滑,所以明年的新房供應較往年會減少。”一位房企中層營銷人士指出。

利好政策出臺

對於還在苦撐的那些房企來說,流向房地產的“源頭活水”正在變多,這是他們的動力和希望。

9月29日,央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房地產金融工作座談會,要求主要銀行準確把握和執行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產信貸平穩有序投放,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12月3日,銀保監會稱,要重點滿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併購貸款,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支持力度,促進房地產行業和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一家TOP5房企的營銷管培生對記者表示:“看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我真是激動地哭了出來。”她所在的項目定位高端,一直堅持不降價,而周邊價格戰打得火熱,她和同事們有時候整月連一個單都沒有。

12月6日,樓市繼續迎來利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首次提出針對房地產的“良性循環”說法,稱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既然提及了支持,那麼後續各類政策,包括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購房政策、稅費政策都應該給予支持。”嚴躍進認爲,這輪放鬆,是針對“合理住房需求”的,可以理解爲是剛需和改善型的購房需求。

“目前的價格和政策面,都是利好有合理購房需求的購房者的,但是在選擇樓盤時,要注意甄別企業和項目,警惕部分惡意降價樓盤後續風險,包括爛尾或者質量過差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