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首臺漂浮式海上風機併網!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技術獲突破 

據中國三峽集團官方消息,全球首臺抗颱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7日在廣東陽江海上風電場成功併網發電,這標誌着我國在全球率先具備大容量抗颱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自主研發、製造、安裝及運營能力,對促進我國海上風電高端裝備製造升級、挖潛深遠海風能資源具有積極意義。

業內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有望超過40吉瓦。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正由近海淺海向深海逐步推開,漂浮式海上風電的突破將爲海上風電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主要方案均爲國內自主核心技術

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被業內視爲“未來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的主要技術”,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探索。與傳統固定於近海海牀上的風電機組相比,漂浮式機組可實現在深遠海部署的願景,在獲取深遠海域穩定優質風電資源的同時,不影響近岸漁業及其他相關產業活動。

據悉,全球首臺抗颱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與我國首個漂浮式海上風電平臺共同組成“三峽引領號”,單機容量5.5兆瓦,由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能源牽頭,聯合三峽上海院等科研機構以及國內風機廠商自主研發。我國南海海域颱風活動頻繁,“三峽引領號”根據50年一遇的極端風浪流工況設計,最高可抗17級颱風。

逐浪深海並非易事,全球漂浮式海上風電普遍面臨技術、成本與產業鏈成熟度低等困難。依託國家、廣東省有關科研項目,三峽能源聯合產業鏈相關企業相繼攻克了颱風頻繁、海況複雜、波浪惡劣等條件下,抗颱風風電機組、半潛式基礎及繫泊系統、壓載調控、動態電纜研製、“風機+平臺”一體化拖航及就位安裝等漂浮式海上風電關鍵技術,主要方案均爲國內自主核心技術。

我國深遠海風電開發規劃已在研究中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隨着潮間帶、近海機位逐漸飽和,風電場建設走向深遠海已成必然趨勢,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海上風電漂浮式技術將因此迎來快速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規模或超過40吉瓦,“80%海上風能都處於深遠海,而飄浮充電是深遠海風電機組發展主力,關係大型風電飄浮式機組和海上智慧運行”。

技術進步是降本的核心。據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海上風電部主任劉鑫介紹,目前漂浮式風電開發成本預計在40000元/千瓦左右。隨着技術成熟、示範項目數量增加,預計實現平價的時間將在2030年以後。降本方向包括規模化開發、風機、浮式平臺設計優化、大型先進運維設備開發及運行等。

海上風電政策支持信號已明確。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近日透露,將組織編制《全國深遠海海上風電規劃》,研究在有條件的區域佈局一批海上風電基地,推動形成規模化連片開發格局。

他提到,加強核心部件的攻關與創新,大力支持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新型漂浮式基礎、柔直輸電和海上風電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等方面的技術創新,積極推動海上風電制氫等“電轉X”探索,全面提升裝備製造、設計施工、運行運維等水平,着力推動降本增效目標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