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零售業大變遷: 本土巨頭崛起,併購整合加速

20年間中國零售產業飛速發展,不斷迭代創新。

德國人蔡天樂(TinoZeiske)在上世紀80年代到中國唸書。2000年蔡天樂加入麥德龍集團,2005年至2014年期間,他曾先後負責麥德龍中國和亞太區事務,如今已經成爲麥德龍中國總裁。

蔡天樂見證了中國零售產業從最初的雜貨店到標準超市,從第一代百貨店到如今的購物中心、會員店等細分業態的發展。和他一樣,這20年以來,很多零售業者都看到了中國加入WTO後零售市場的變遷,從幾大外資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市場,佔據大量市場份額,到如今本土零售企業崛起並收購了不少國際零售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業務。

20年間中國零售產業飛速發展,不斷迭代創新。

外資連鎖搶灘中國市場

“我還記得最初來中國時,買東西還使用糧票和油票,我想買進口商品只能去友誼商店,價格貴且限購,當時的環境基本屬於賣方市場,以一些雜貨鋪爲主,商品的可選擇範圍也不大。到了上世紀90年代,超市出現了,儘管貨品配置還是很基礎,但是已經有改變了。”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蔡天樂的中文非常不錯。

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加之中國加入WTO後,不少國際大型商業連鎖集團紛紛搶灘中國零售市場。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沃爾瑪、麥德龍、家樂福等國際零售巨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隨着中國加入WTO,政府承諾開放服務貿易市場,並按照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等有關條款來對待外商投資。新政策的出臺,標誌着中國零售商業市場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也極大地鼓舞了外商投資中國零售市場的信心。

之後,更多樣化的外資零售商進入了中國市場,比如折扣店迪亞天天、家樂福一度引入了其生鮮超市業態,而TESCO則試水了小型店模式。伊藤洋華堂、百盛、高島屋等則帶動了百貨、購物中心等零售業態的發展。

外資零售商的加速擴張也帶動了中國本土零售業者的升級。“中國加入WTO後經濟加速發展。服務業和零售業的放開,使得更多外資零售商進入中國市場,商品的關稅下降,批發貿易的限制越來越少了。服務業、餐飲業、零售業和服裝行業都有更多的商機。最直接的就是商品供應鏈的國際化,越來越多的進口商品進入了中國零售市場。中國本土連鎖企業也快速進行了升級。”蔡天樂表示。

國家信息中心發佈的零售行業報告顯示,2005年~2010年間,中國的零售業保持8%到10%的速度穩步增長。

本土零售商崛起

從2005年左右開始,零售商的競爭加劇,本土零售企業從外資同業者身上看到了管理、供應鏈和市場營銷等多方面的優點,並加以學習和借鑑,於是一大批的本土零售業者崛起,除了本身就頗具規模的百聯繫、華潤系等,大潤發、步步高、物美和永輝超市等紛紛擴張。

隨之而來的是各種併購。“以往我們會看到的是外資對於本土企業的併購,或者外資零售商之間的資本運作,但在這幾年,隨着本土零售商的崛起,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是本土零售企業收購外資零售企業。比如此前的華潤系收購TESCO中國業務;蘇寧收購了家樂福中國業務大部分股權;麥德龍和物美科技集團雙方達成最終協議,成立合資公司,物美集團在合資公司成立初期持有70%的股份,麥德龍集團持有20%股份。沃爾瑪則與京東達成合作。併購不僅僅給外資零售商帶來財務收入,也給了蘇寧、物美等本土業者提升發展的空間,且市場佔有率迅速提高。”資深零售業分析人士沈軍認爲。

“2010年~2020年,消費者和零售商經歷了新的變化,中國零售商成爲了業務領域的領導者。消費者要求也越來越高,食品安全和消費升級成爲備受關注的話題。隨着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新零售、新消費崛起,我們會看到很多本土零售業者都在同步發展電商。我們未來將攜手物美集團,在多點DMALL數字科技的賦能下,加速實現麥德龍數字零售的轉型。”蔡天樂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在這股新零售風潮中,湧現出了盒馬、七鮮等新品牌,同時,零售市場的業態也更加細分化,國際品牌和本土業者都開始搶灘一些具有潛力的細分零售市場,比如會員店。除了已經深耕中國市場的山姆會員商店和麥德龍會員店之外,家樂福、盒馬、COSTCO也開始加入這一行列。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表示,如今零售業呈現出很多熱點和亮點,包括倉儲會員店的探索、自有品牌和產品供應系統的持續推進、私域流量和數字化的進一步深化、超市的餐飲化、便利店鮮食工廠的建設、免稅品零售的突破等。這些熱點和亮點,是零售企業對消費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對傳統經營模式的顛覆式創新,也是新技術推動行業變革的具體體現。這些創新與探索,不僅是應對市場競爭的權宜之計,更是零售業提升效率、創造消費者價值的有益探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