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統一降至200元!3家大行調整詢證函收費標準,其他銀行會有所行動嗎?

北京商報

繼減免相關支付手續費後,小微企業再迎“福利”。12月8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3家國有大行發佈公告表示,自2022年1月1日起,將詢證函類業務手續費降至200元/份,同時,免除小微企業相關手續費。在分析人士看來,此次部分銀行調整詢證函手續費能夠減少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部分成本,後續其他銀行會根據自身相關業務開展情況和運營成本覈算,考量是否調整詢證函類業務手續費。

3家銀行將統一詢證函費用

明年1月1日起,這3家國有大行詢證函將迎來統一收費標準。12月8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在同日宣佈調整詢證函類業務收費標準。

工商銀行發佈公告稱,自2022年1月1日起,銀行詢證函類業務手續費爲200元/份,電子詢證函按9折收取,並取消小型和微型企業銀行詢證函收費;建設銀行也同時宣佈銀行詢證函、出資情況報告業務收費標準爲200元/份,小微企業免收相關手續費,自2022年1月1日零時起生效;中國銀行則表示,自明年1月1日起,該行將調整詢證函回函服務手續費收費標準,具體爲:詢證函200元/份,小微企業免收詢證函手續費。

銀行詢證函是指會計師事務所,以被審計企業名義向銀行發出的,用以驗證該企業的銀行存款與借款、投資人出資情況以及擔保、承諾、信用證、保函等其他事項等是否真實、合法、完整的詢證性書面文件。銀行對詢證內容進行調查覈實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簽章回函。

某會計師事務所內部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常規而言,銀行詢證函是被審計單位每年年度審計時必需執行的關鍵審計程序之一。詢證函內容多少視企業在銀行辦理業務而定,一份詢證函通常涉及到銀行多個業務條線確認回覆,工作量比較大。所以回覆確認會涉及多個部門信息,工作量比較大。

談及調整詢證函手續費的影響,前述會計師事務所內部人士表示,銀行詢證函費用一般由銀行直接從企業賬戶劃扣,企業一般所涉及的函證業務較多,減免這部分費用能夠降低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部分成本。

作爲存款驗證的重要依據,詢證函的作用不言而喻。某商業銀行分析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此前銀行詢證函的收費業務沒有統一標準,主要是銀行及網點在各自參考市場價格水平基礎上,自行定價。此次部分銀行公佈詢證函收費標準,並降低收費價格,一方面是降低了企業財務成本,向企業讓利;另一方面,有助於減少潛在亂收費問題,規範詢證業務規範發展。

詢證函業務收費標準不一

今年以來,銀行頻頻“出手”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費讓利。今年9月,就有多家銀行對外宣佈調整支付相關服務手續費,減費讓利項目包括取消部分票據業務收費、降低對公轉賬匯款手續費、下調對公結算賬戶相關費用。而此次調整詢證函費用也是銀行進一步加大減費讓利、惠企利民力度的體現。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此之前,各家銀行對於詢證函收費標準並不統一。例如,工商銀行詢證函類業務收費標準最低爲300元/份,從第二項詢證內容起每項還要加收100元;建設銀行收費標準則有兩種方式,按份是200元/份,按項目則爲100元/項,對於非標準格式、非中文版本另需上浮50%;中國銀行收費標準是最低200元/份,從第二項詢證內容起,每項加收100元。

其餘未調整的3家國有大行中,農業銀行詢證函服務收費標準爲200元/份,其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銀行詢證函服務費按照不高於現行公示價格五折收取;交通銀行詢證函手續費則是按200-300元/份收取;郵儲銀行方面,該行相關客服人員表示,目前郵儲銀行詢證函手續費爲200元/份,對於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詢證函手續費實行五折優惠,有效期至2024年9月29日。

在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看來,各家銀行詢證函收費標準並不統一主要是因爲最初開展相關業務時,各家銀行根據市場和自身開展相關業務客戶、規模情況綜合擬定的價格,後續大多進行了延用。

其他銀行會有所行動嗎?

對於調整詢證函手續費的原因,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均提到是爲響應中國銀行業協會《關於規範銀行函證業務收費的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要求。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11月24日發佈的《倡議書》,中國銀行業協會鼓勵各銀行採用按照函證份數收費的方式,合理設定價格,並向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減免函證收費。同時,還鼓勵銀行推進函證業務數字化,降低函證業務成本,爲減費讓利提供空間。

在協會的號召下,後續其他銀行是否會陸續跟進?廖鶴凱認爲,此次3家銀行調整詢證函手續費對於有相關服務需求的大多數企業而言都是利好的,屬於減費降利普惠措施。後續其他銀行會根據自身相關業務開展情況和運營成本覈算,考量是否調整詢證函類業務手續費。

“在國內強化監管,促進銀行穩健經營,規範展業,以維護正常市場競爭秩序;同時,國內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讓利實體經濟,此次3家銀行率先‘垂範’具有較強風向標意義,預計後續其他銀行將陸續跟進。”前述商業銀行分析人士分析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