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穩中求進定調明年經濟工作,應對“三重壓力”出新招

新提法包括政策發力適當靠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

作爲年度重磅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並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據新華社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對2022年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釋放諸多新信號。

這些新提法有,政策發力適當靠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在一些具體領域則包括,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等。

1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在詳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表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的態勢不會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穩”是最突出的關鍵詞

對於外部形勢分析,會議稱“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在國內形勢研判方面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疫情反覆以及房地產強力調控等政策導致需求端明顯收縮;部分地區落實碳達峯碳中和時將長期目標執行短期化,能耗雙控政策執行簡單化,導致供給衝擊,加劇能源品價格上行,衝擊中下游和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同時,經濟下行期疊加今年推出一系列行業監管和整頓,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的預期有所轉弱。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也認爲,2022年我國經濟增長仍有不小的下行壓力。明年仍處於經濟增速換擋期,內生增長動力有所減弱,2021年高基數對2022年經濟增速有抑制效應,供需兩端偏弱的狀態還有可能持續。

“穩”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爲突出的關鍵詞。韓文秀表示,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政策發力要適當靠前。不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不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加強統籌協調,避免把整體任務簡單一分了之,更不能層層加碼,導致基層難以承受。

會議具體部署了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社會政策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其中提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宏觀政策是穩定經濟的重要手段,穩健就是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有效,就是要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操作性、管用性,抵禦經濟下行壓力,使六穩穩得牢、六保保得住。”韓文秀說。

韓文秀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政策要有機結合,內需潛力大是我們的優勢所在。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注重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結合部分發力。要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在減污、降碳、新能源、新技術、新產業集羣等領域加大投入,既擴大短期需求,又增強長期動能。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11日也表示,2022年必須充分挖掘國內需求的潛力,繼續面向市場主體進一步加大政策實施力度,財政貨幣政策要落實到企業、就業和基層。

財政貨幣政策還有哪些大動作

會議要求,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

“會議確定明年財政政策的主基調是提升效能、更加精準和可持續,去年的提法是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相對而言,今年延續提高效率和可持續的提法,但強調精準性和結構性。”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

“從相關表述可以看出,明年財政政策不會搞大水漫灌,但依然會保持一定的支出強度,預計財政赤字率不會超過今年的3.2%,專項債規模可能會略有降低。”中國政法大學施正文教授表示。

與往年不同,今年會議特別強調了加快財政支出進度。今年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進度低於往年,基建投資增速持續低迷,同時明年上半年經濟壓力較大。不少分析人士認爲,明年專項債額度有望提前下達,以便於明年初地方發債穩投資補短板。

在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方面,施正文分析,明年包括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1%徵收率等優惠政策有望延續,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徵點和小微所得稅減免政策仍可以進一步優化。可考慮進一步優化製造業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比如提高退稅額等。可根據具體形勢,考慮繼續推出製造業緩稅政策。考慮到財政可持續性,預計明年減稅降費規模在1萬億元左右。

今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低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10個月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1%。此次會議強調,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中國財政學會副祕書長馮俏彬表示,基建投資將圍繞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轉型兩條主線展開,尤其是綠色發展轉型方面。此次會議較大篇幅談到能源和資源問題,未來能源基礎設施轉型等方面將加強投入,爲高質量發展奠定好的基礎。

貨幣政策層面的表述則是“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沒有提及“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穩增長已成爲2022年首要政策目標。”連平認爲,穩健貨幣政策將以“組合拳”維持偏松操作,緩解年底流動性緊張與明年經濟下行壓力。

從今年貨幣政策操作看,央行於年內兩次降準,並無降息操作。此外,央行通過延續兩項直達實體的貨幣政策工具、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以及設立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措施實現精準支持特定領域的目標。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爲,明年貨幣政策將延續穩健略偏松格局,更強調結構優化、精準有效與政策間協調,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爲深化改革營造適宜環境。“預計明年央行會根據宏觀經濟、物價、市場流動性及內外均衡情況,靈活採取包括降準、再貸款再貼現、MLF(中期借貸便利)等多種政策工具,靈活調節,與財政政策形成合力,更好平衡穩增長、促改革與防風險。”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也稱,2022年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結構性寬鬆的貨幣政策還將繼續深化和延續下去,比如再貸款、定向降準、碳減排支持工具等結構型貨幣政策工具可能還將繼續實施。

引導能源領域深度變革

此外,會議的一些新提法還包括: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爲資本設置“紅綠燈”,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等。

其中,要全面實施股票發行註冊制,意味着除科創板與創業板外,主板在2022年也將實施註冊制。而上述能源領域的新提法,也引發較多關注。

何爲“原料用能”,新政策會有什麼影響?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對第一財經表示,此處的原料用能應是指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費,即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產品不作爲燃料、動力使用,而作爲生產產品的原料、材料使用。

這在寧吉喆的公開講話中也得到了印證。寧吉喆11日表示,“原料用能就是煤化工、石油化工。它(能源產品)轉化爲原料了,並不是100%地排放二氧化碳到空氣中,一般只有20%(排放),80%是轉化成原料。所以統計上要把它們分開計算。”

曾鳴認爲,此次會議提出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一是爲了防止原料供應短缺,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二是爲了穩定以原料爲基礎的一系列工業品價格,確保不會出現大規模通脹。

就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業內人士表示,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概念存在明顯差異。儘管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是造成較高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但是碳排放不僅發生在能源領域,還包括建築、交通等重點行業,能源消耗也不僅產生碳排放,還會造成其他污染物以及資源消耗。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祕書長王衛權認爲,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新提法背後反映的是老問題,這將突出碳排放在能源革命過程中的總領性,會進一步促進非化石能源的發展。

“能耗雙控是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但如果不區分各種能源的碳排放特性,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王衛權說,以企業用能爲例,今年(某段時間)一些製造業企業遭遇限產限電,背後是“眉毛鬍子一把抓”——無論企業用的是清潔能源還是化石能源,無一例外受到了用能約束,這與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相悖。因此,強化碳排放的“雙控”可以更有效化解企業的用能困境,分類施策確保雙碳目標有序推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