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減”成績單來了: 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超八成 課後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

12月2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了“雙減”以來在校外培訓機構監管、作業改革和課後服務等方面的進展。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校外培訓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學科類培訓大幅壓減,目前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4.1%。

各地因地施策,壓減方式有所不同。在“雙減”試點北京市和江蘇省南通市,近日舉行的北京市海淀區“兩會”披露,海淀區有證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已從296址減至93址。江蘇省南通市765家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已註銷和轉型762家。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發佈會上介紹,中小學生作業總量和時長得到有效控制,課後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對於一些地方的課後服務經費保障問題,教育部要求抓緊落實,將加強督辦。

培訓市場虛火大幅降溫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壓減之後留下的培訓機構一部分轉爲非營利性機構,實行政府指導價,爲人民羣衆提供公益服務;不適合“轉非”的將被進一步註銷。培訓市場虛火大幅降溫,廣告基本絕跡,資本大幅撤離,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會支持和認可“雙減”改革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

在學科類機構壓減方面,河北、山西、遼寧、安徽、山東等地大力推動機構壓減,壓減率都達到90%以上。在“營轉非”方面,北京、天津、廣東、重慶、貴州等地積極優化流程,“營轉非”完成率都達到95%以上。

天津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12月20日,線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爲92.17%,線上機構壓減率爲100%。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00%完成“營轉非”工作。

作爲“雙減”試點,江蘇省南通市在開展“營轉非”時新增了兩項要求:一是在繼續要求開辦資金100萬的基礎上,增加50萬風險保證金,機構存續期間,風險保證金存於預收費監管賬戶,不得使用;二是機構各授課教室須安裝24小時全覆蓋視頻監控,視頻內容“雲存儲”半年以上,聯入南通市“雙減”監管與服務平臺。

截至目前,沒有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申請“營轉非”。江蘇省南通市765家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註銷491家,轉型271家,合計佔比99.6%,已基本實現學科類培訓機構“大大壓減”目標。

大幅壓減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動作下,一名某地區教委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當地參加學科類培訓的學生人數大幅減少,與高峯期相比減少了約七成。

今年11月,教育部機關有68位工作人員經過考試合格拿到了執法證。在發佈會上,教育部新聞辦主任、新聞發言人續梅說,“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爲這實現了教育部持證執法人員零的突破,對於加強教育系統行政執法能力建設,特別是落實‘雙減’工作的要求,依法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日常監管,具有重要意義。”

續梅介紹,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所有人員在執法證考試中全體通過,都拿到了執法證。下一步,將加強校外培訓監管執法力量的配備,加大培訓,提升這些人員的執法能力和專業水平。

智慧作業因材施教

教育部建立了直通20萬所義務教育學校的“雙減”工作直報平臺,通過學校直報、雙週通報、每月調度、社會監督等方式,推動地方教育部門、中小學校認真落實“雙減”任務。

呂玉剛介紹,“雙減”以來,中小學生作業總量和時長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訂了比較完善的作業管理辦法,建立了作業公示制度,學校作業總量和時長調控基本達到了規定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佔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學生家長反映,本學期教師沒有再給家長佈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呂玉剛表示,下一步,在“壓總量、控時間”基本到位的基礎上,將注重“調結構、提質量”,進一步完善作業設計指南,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不斷提高作業設計水平,增強作業的針對性、有效性。

“可以設置一些分層作業、一些彈性作業、差異化的作業、個性化的作業。有的地方還採取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搞了智慧作業,這是很好的經驗,還可以探索搞一些跨學科、綜合性的作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他說。

在發佈會上,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校長李志偉介紹,廣渠門中學在作業佈置上,把握鞏固學情、診斷學情、分析學情等功能,依託“智慧作業”等信息化手段,採用了“精準診斷+個性推送+自選拓展”的作業形式。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原來,老師習慣了給一個班內50個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現在,老師要給50個學生布置分幾層的作業,挑戰之大可想而知。

批改作業也是很大的挑戰。原來批改一個類型的作業老師得心應手,現在如果要批改幾個類型,甚至要批改每個學生不一樣的作業,老師的壓力非常大。

吳曉如介紹,在批改作業上,人工智能可以給老師很大的支持。實際上,人機一體化批改試卷已應用到了中高考中,來提高批改的準確度。

抓緊落實課後服務經費保障

呂玉剛介紹,“雙減”以來,課後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

據直報平臺摸底調查,有92.7%的學校開展了文藝體育類活動,88.3%的學校開展了閱讀類活動,87.3%學校開展了科普、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課後服務吸引力顯著增強。

在課後服務工作中,廣大教師積極付出,有91.7%的教師參與提供了課後服務,同時還遴選聘用了20餘萬名符合條件的社會專業人士參與學校課後服務,基本滿足了學生不同學習需要,自願參加課後服務的學生比例由上學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

在課後服務中,根據家長需要,各地各校還普遍提供了延時託管服務;此外,有2.1萬所學校積極探索開展了暑期託管服務,有302.6萬名學生參加暑期託管。

不過,有學校反映在開展課後服務方面,還存在師資、場地、經費等不足的問題。

關於師資不足,呂玉剛指出,學校內部要挖掘潛力,充分調動和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積極參與做好課後服務工作。要按照國家編制標準,以縣爲單位,覈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把學校空缺的編制補齊。

解決師資不足的辦法還有“系統調”和“外部請”。要在當地教育部門的統籌下,學校之間調劑餘缺,安排有能力的學校支持薄弱學校做好課後服務。教育部門和有關部門要積極合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標準,面向社會遴選一批有志願從事課後服務的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的課後服務。

關於經費不足問題,呂玉剛指出,中央“雙減”文件特別重視課後服務經費保障問題,明確提出要通過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來保障課後服務經費,具體辦法和標準由各省份執行。

“採取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的,要按照規範的程序明確收費標準。也可以兩條腿走路,既可以有財政補貼,也可以有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不管採取哪種方式,經費保障問題一定要解決,現在少數還沒有落實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的地方,要抓緊落實,教育部將加強督辦。”呂玉剛說。

各地各學校資源不同,有的學校開設了上百項課後服務素質類活動,有的農村地區學校則顯得捉襟見肘。這會否帶來新的教育不公平?

對此,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雙減”文件要求教育部門可組織區域內優秀教師到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開展課後服務。近期,教育部和中國科協聯合印發了《關於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的通知》,也明確要求各地統籌優質科普資源,加大對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的支持力度。

該負責人還介紹,各地還明確優先將農村學校納入財政保障範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減免費用。因此,區域內學校經費保障的標準應該是統一的,不會造成不公平。

(作者:王峯 編輯:包芳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