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要讓城市得以更充分地發展,着眼於系統治理“城市病”,通過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保護好歷史文化,塑造特色風貌,建設適應現代生活的完整社區,使城市更宜居、更具韌性、更可持續。

每經記者 陳夢妤    

“城市更新是發展工程,是民生工程,是減碳工程,也是文化工程。”12月23日,住建部原副部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會長、中國建築學會原理事長宋春華在第二十二屆中國住交會上表示。

我國城鄉建設新格局下,城市更新大有可爲。被問及房地產行業的關注重點,宋春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舉例道,住宅、文創、養老等各領域都是可以做的。

“新格局下,我們對城市更新的內涵應該有一個全面認知,它已經不是原來的舊城改造,也不是簡單的房地產開發,是新形態下的一種發展方式。”

城市更新是提高城市羣質量的重要途徑

宋春華指出,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4%,已接近70%拐點。“這是對於城市大發展態勢的定位,即我國處在高速城鎮化的中後期。”

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羣作爲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如今城市羣的“主體形態”地位逐漸明確、作用日益突顯。此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規劃也多次提及城市羣問題。“十四五”規劃更加明確指出,要以城市羣、都市圈爲依託,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發展。

“所謂城市羣不是一羣城市。”宋春華說,城市羣應具備幾個基本特徵,要有優越的區位和良好的自然條件,要有一個或幾個核心城市,要有準確的產業體系和產業協作,要有發達的基礎設施、便捷的交通和通訊網絡,要有統籌協調的治理機制和規劃引導,要有比較大的人口量和經濟集聚以及文化影響力。

據宋春華介紹,我國城鎮化發展有兩個拐點:一個拐點是1999年城鎮化率超過30%後,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第二個拐點是城鎮化率達到70%,超過70%後城鎮化率曲線會走向平穩,不會再有此前那麼高的速度。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中後期,城鎮化率在第二個拐點70%前後,城市羣是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實施城市更新是提高城市羣城市質量的重要途徑。”

宋春華提出,城鎮化率接近70%時各個國家都要轉型,從增量型轉向存量型,即從原來大規模增量型外延式發展爲主,轉向存量提質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的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城市更新是減碳工程,不能大拆大建

城市的生命就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更新發展的過程。

“城市更新涉及物質硬件迭代、人文要素創新、服務供給升級、運維方式轉型、治理精度提升等,新格局背景下對城市更新的內涵應有全面認識。”

宋春華認爲,城市更新是發展工程,是民生工程,是減碳工程,也是文化工程。

今年8月,住建部發布《關於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提出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大規模增建、大規模搬遷,確保住房租賃市場供需平穩。同時,強調保留利用既有建築,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續城市特色風貌。

宋春華認爲,城市更新要讓城市得以更充分地發展,着眼於系統治理“城市病”,通過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保護好歷史文化,塑造特色風貌,建設適應現代生活的完整社區,使城市更宜居、更具韌性、更可持續。

城市更新是民生工程,要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重點是改造提升“三老一村”存量片區功能,對老舊建築應儘量加以保護、改造、利用,杜絕大拆大建。

宋春華表示,我們以前的社區是不完整的,也有很多短板,要讓我們的城市更宜居、更有韌性、更可持續,實現更充分的發展。

城市宜居性建設方面,宋春華提出,要滿足羣衆對人居環境及工作、生活、休閒條件的更高要求。一類是首先要保證基本配套設施,包括水、電、氣、路、網等;二類是提升基礎設施,即加裝電梯、公共活動設施、停車、物業用房等;三類是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有養老、托幼、食堂、文化等設施。因地制宜對住宅建築的戶型、功能佈局、成套化設備、適老化設施等進行調整、完善和配套,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現代居住要求。

“城市更新是減碳工程,必須不能大拆大建”,宋春華再次強調,包括一些老建築,拆了太可惜了。

他提出,要對老舊建築實施節能改造,提高圍護結構及門窗的保溫隔熱性能,降低能源消耗;對供熱系統更新改造,改造燃煤鍋爐,使用清潔能源,實行集中供熱,提高供熱效率和質量;淘汰更新落後部品,使用節水節能設備。

“還要推廣綠色建材。在建築業、房地產業發展全過程中,建材是大頭,尤其是水泥和玻璃,我們應該生產低碳、環保、可回收的建築材料,實現建材生產的低碳化。”

住建部此前曾發文,各地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決制止破壞行爲。各地要加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專項工作,按照應劃盡劃、應保盡保原則,及時查漏補缺,確保具有保護價值的城市片區和建築及時認定公佈。

宋春華表示,城市更新必須強化歷史文化保護,挖掘當地文化,傳承文脈,對城市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開發與轉化,塑造特色風貌,彰顯城市文化精神,形成城市居民的文化歸屬感與認同感。通過城市更新開闢更多公共空間,植入公共藝術,形成新的記憶場所和活力空間,讓公共藝術空間成爲免預約的全天候美術館、青少年美育的第一課堂,使廣大受衆與之互動、產生共鳴,享受沉浸式藝術體驗。

“城鄉建設已轉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對其發展預期我們充滿自信和期待,因爲我們有顯著的制度優勢,經濟長期向好,社會穩定和諧,城市硬件已具有較好基礎,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善於認識和把握城市發展規律,做好頂層設計,堅持底線思維,主動應對挑戰,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創城鄉建設新局面。”

“城市更新大有可爲。”宋春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