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2021學院路校友創新論壇作爲學院路環高校“三帶一節”創新生態體系的重要活動在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活動中心成功舉辦。學院路地區高校、企業、創投領域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對話交流,探索城市創新街區建設的新模式。

  “開局年”謀劃人才發展

  “活動開始前,我看了咱們精心製作的宣傳片,當看到‘人才是海淀最美的風景’時,我非常激動,海淀這樣重視人才發展,使我感到很振奮。”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原巡視員、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理事長劉玉蘭表示,此次學院路校友創新論壇的舉辦對於地區遠景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洪元代表學院路衆多高校致辭時表示,學院路作爲全國一流人才的建設高地,助力海淀區高品質發展關鍵不僅在於引入增量,也要盤活存量。增量引進重在做優、吸引頂尖人才,還應加強頂層設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盤活存量資源。

  爲助力區域開拓創新發展及創投新思路,活動邀請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副院長李紀珍,中國天使聯合會名譽會長、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李竹分別從“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國際比較”“科技成果轉化中創投機構作用及行業趨勢”兩個角度進行主旨演講。在演講中,嘉賓們對海淀及學院路地區豐富的創新要素及創新人才很有信心。

  在採訪中,李竹告訴記者,隨着疫情形勢的發展,在未來作爲投資人,他更看重技術的不可替代性。“在未來項目是否可以解決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及挑戰,是不是我們說的‘卡脖子’問題,我們非常看重,對這樣的領域我們也持續看好。”李竹認爲,學院路基於豐富的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優勢,開啓創新街區建設,將爲更多校友在這裏開啓創新創業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礎。

  “合夥人”成爲關鍵力量

  論壇上,學院路街道發佈了學院路環高校“三帶一節”創新街區生態體系,即“環高校國際科創帶”“環高校校友文化帶”“環高校慢行系統帶”和“學院路城事創新節”的主要內容。學院路街道將通過在物理上精細化完善慢行系統,創建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間,在文化上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搭建校友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科創氛圍,探索首都國際人才社區和城市創新街區樣板,積極推進以首都發展爲統領的現代化強區高品質海淀建設。

  隨後,大會介紹了學院路街道校友科技創新賽事的主要內容,並向線上線下的觀衆們發出邀請,共同參與這場創新賽事,在與會嘉賓們的共同參與下,學院路城事創新節正式啓動。

  創新合夥人是一座城市具有蓬勃創新力、獨特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創新街區的創建中,也亟需發揮創新合夥人的引領作用。

  論壇上發佈的首批26名“學院路創新合夥人”正式成爲學院路街道科創關鍵力量,與會領導共同爲創新合夥人代表授牌。學院路創新合夥人之一,36氪集團高級副總裁、氪星創服CEO董博在採訪中表示,36氪是在海淀區成長起來的企業,希望通過與學院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一起,來盤點學院路周邊和屬地單位的創新要素、創新羣體,來實現打造學院路科技文化智核動力源,推動現代化強區、高品質海淀的實現。“我們在學院路街道王莊路和街道一起通過城市更新的方式,打造了一個學院路國際人才創新實驗室,未來就可以爲我們的海外創新團隊和周邊的科技創業者提供創新服務和加速孵化。”董博說。

  兩場論壇碰撞創新火花

  本次論壇的創新策源校長論壇環節邀請了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的幾位校長,圍繞學院路高校建設共同探討熱點話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劉波表示,學校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支撐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正有效推進,未來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研究中將更深入探索,也希望能獲得多方有力支持,一同開闢能源事業發展新局面。

  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張寶鈞說到,學校在創新培養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對接社會創新企業,用所學專業知識參與到如人工智能等需要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的領域;在語言教育、語言傳播方面,學生自主組建語言信息處理實驗室、多媒體研發中心。北京語言大學未來將做好語言資源整理和利用工作,爲中外人文教育、人文交流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院路的元老級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科技委資深顧問汪燮卿已有88歲高齡,他通過視頻的方式,講述了在學院路求學、奮鬥、科研與生活的故事。中關村人居環境工程與材料研究院、中國建築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應用技術開發研究院院長趙金平用自己在學院路開創事業的經驗,勉勵年輕人勇於打破限制,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天地。

  在活力校友圓桌論壇上,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監事長、中國駐比利時使館原科技參贊韓麗娟、創新工場合夥人張麗君、UCL倫敦大學學院北京校友會主席張勁草共同圍繞“活力共享的國際化校友經濟”展開深入討論,他們紛紛爲學院路的創新街區生態體系建設進言獻策。

  2021學院路校友創新論壇的成功舉辦,爲學院路街道的創新發展點燃了激情,爲城市的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爲建設高品質海淀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記者 陳乃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