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深圳、上海、天津競爭這一“全球中心”,山東“押注”青島

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山東半島城市羣發展規劃(2021-2035年)》,進一步明確“支持青島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就在上個月,國家發改委網站發佈的一則《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7438號建議的答覆》(以下簡稱“答覆”)曾兩次點名青島,明確下一步將“依託有條件的沿海城市,打造若干具有影響力的海洋城市”。

上述答覆中,與青島一同被點名的,還有深圳、上海、寧波、天津、大連、廈門6城

顯然,作爲全國三大海洋經濟圈各自的主力軍,這7座城市也肩負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競逐賽中“出兵”打頭陣的重任。

翻開全國海洋經濟版圖,山東在哪裏?青島又在哪裏?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山東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32萬億元,居全國第二位。青島海洋生產總值3580億元,在上述7城中排名第三,約爲第一名上海的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2007-2020年間,山東所在的北部海洋經濟圈在全國海洋生產總值中比重由36.22%下降至29.23%,整體正面臨因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滯後等因素導致的“掉隊”危機。

代表山東省乃至北部海洋經濟圈競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拿什麼突圍?

山東的選擇

從最近公佈的《山東半島城市羣發展規劃(2021-2035年)》來看,其諸多目標均着眼於形成全球影響力,增強參與全球競爭合作能力。其中明確提到:到2035年,躋身世界級城市羣行列。

劍指“世界級”的底氣,離不開其在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的基礎優勢與歷史機遇。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如山東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此前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所言:“山東依海而立、因海而興,海洋是山東發展的最大動能、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

山東地處我國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山東半島則是我國最大的半島,海岸線長3345公里,約佔全國的1/6,毗鄰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與陸域面積相當。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山東就率先啓動“海上山東”建設跨世紀工程;2010年,山東成爲第一批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2011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成爲全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爲主題的國家戰略。

作爲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其海洋經濟實力毋庸置疑。

公開數據顯示,全國11個沿海省份中,山東的海洋生產總值已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廣東。

具體來看,2020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13187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6.5%,佔全省GDP的18%。

此外,山東的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和海洋交通運輸業產業規模,均位列全國第一。

但是把視角放大,山東所在的北部海洋經濟圈,整體發展情況卻不容樂觀。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0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全國三大海洋經濟圈中,北部、東部、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分別爲23386億元、25698億元、30925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爲29.2%、32.1%、38.7%。

進一步拉長時間線,2007-2020年間,北部海洋經濟圈的全國佔比由36.22%下降至29.2%。同期,北部海洋經濟圈內部各省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大多呈下降趨勢,東部、南部海洋經濟圈內部各省佔比則呈上升趨勢。

在此背景下,山東賦予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顯然意義重大。

青島的對手

眼下,我國正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打造一批具有開放性、國際性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未來海洋事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對此,我國不少沿海城市也相繼開展了系統研究和具體部署。據不完全統計,包括青島、深圳、上海、天津、大連、寧波、舟山等在內的城市,都已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寫入相關城市規劃,或將之確定爲海洋領域發展的主要目標。

而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提出者、北京大學教授張春宇分析,我國臨海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工作基本處於起步階段。換句話說,這一新賽道上的“選手”還未拉開明顯差距。

城叔根據公開報道整理出上述《答覆》中明確提及的7城2020年海洋經濟數據。其中,除上海和天津兩座直轄市以外,青島、深圳、寧波、廈門、大連海洋生產總值梯度下降,兩兩之間差距均不超過千億元。

而這其中,青島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3580億元,佔當地GDP比重爲28.9%,均爲5城最高。同屬北部海洋經濟圈的城市——大連,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1008億元,在5城中排名末位;海洋生產總值佔當地GDP比重爲14.3%,位列5城第三。

據公開報道,深圳數據爲“接近”值。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2021年全年數據還未公佈,但青島、深圳等城市的增勢已經顯露。

據統計,2021年上半年,深圳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增速達30.9%,創下近年增速新高。

2021年前三季度,青島完成海洋生產總值3129.6億元,同比增長20.7%,跑贏了全市GDP增速10個百分點,同比增長數比預定目標實現“翻番”;佔GDP比重也由2020年28.9%提升至30.4%。

不過,眼下青島海洋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例如,海洋產業仍以海洋交通運輸、濱海旅遊、海洋設備製造等傳統產業爲主,海洋新舊動能轉換活力不足、力度不夠等。

2021年初,山東省委巡視組在向青島市委反饋巡視意見時也指出,青島還存在高質量發展龍頭帶動作用不夠強、實施經略海洋戰略進展不快、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不夠等問題。

制勝的關鍵

同題競爭,找準自我特色與定位是關鍵。

觀察其他瞄準“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標的城市,上海涉海產業基礎雄厚、深圳開放創新優勢顯著、寧波舟山臨港工業發達……差異化競爭無疑是未來形成比較優勢的必然出路。

據公開報道,爲了凸顯青島特色、打造比較優勢,加強對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頂層設計,青島還成立了工作專班,先後赴深圳、上海等地學習考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經驗。

與其他城市相比,海洋科研優勢是青島的一張“王牌”。數據顯示,青島擁有涉海科研機構數量,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以及全職在青涉海院士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對此,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劉大海建議,

青島應把“保持東亞海洋科技第一城,力爭成爲中國海洋經濟第一城”擺在城市發展的突出甚至首要位置上,高度重視青島駐地的國家海洋科研機構、大學和重點企業,共同開展海洋規劃和建設等,不斷強化青島海洋特色,彰顯辨識度、增強競爭力。

從上月底公佈的《青島市“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來看,精準發力、強化海洋特色也成爲當地官方的關注重點。

其中,多達31處提到“特色”一詞,具體包括“突出海洋科技特色”,“實施海洋教育示範特色城市建設工程”,“充分發揮青島龍頭引領作用和膠東五市各自特色海洋產業的優勢,打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差異化發展模式”等內容。

該規劃明確的“總體定位”第一點,就是“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依託國字號海洋創新平臺,加強海洋領域基礎研究,突破一批前沿交叉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交易轉化、海洋高技術產業示範等機制,建設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增強參與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競爭能力。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對於青島來說,這場事關未來命運的角逐賽纔剛剛啓幕。

記者|程曉玲編輯|楊歡孫志成 易啓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