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傳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攝製的電視專題片《零容忍》,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持續熱播,引發幹部羣衆熱議。其中,一些涉及大宗商品領域的腐敗案件可謂觸目驚心。

“碩鼠”靠糧喫糧

《零容忍》第二集《打虎拍蠅》披露了江蘇儀徵基層糧站貪腐案,儀徵15個基層糧站中有14名站長被查處,其中5人被移送司法機關審查起訴。

問題線索是儀徵市紀委監委在日常監督中主動發現的,在對全市基層糧站進行檢查的過程中,發現多家糧站的對公賬戶,以及一些和糧站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對公賬戶,都和糧站站長私人賬戶之間存在財務往來。循着疑點調查下去,多家糧站站長“靠糧喫糧”的問題浮出水面,手法多種多樣,其中之一是在糧食等級上做文章。

收購的時候是按照三等糧收購的,後來化驗達到二等糧標準,差價當時也沒有明確說,就這麼裝在自己身上了。三等糧和二等糧收購價雖然每公斤只差幾分錢,但糧食量大,累積起來就不是一筆小錢。陳集糧站原站長高時林通過這一種方式,就套取了10多萬元。“等級糧”直接損害老百姓的利益。糧食的等次,老百姓實際上是沒有話語權的,更多的還是適應糧站的這個規則。

專題片稱,涉糧腐敗問題,一方面直接侵害農民利益,另一方面變相套取國家資金,“轉圈糧”就是又一種典型手段。我國糧食收購以市場化收購爲主導、政策性收購爲補充,遇上糧食供大於求的年份時,市場糧價如果低於一定價格,國家就會啓動政策性臨時收儲,俗稱“託市糧”,就是用國家保護價收購農民的糧食,目的是防止穀賤傷農,保障糧農利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這也是維護糧食安全的宏觀政策之一。然而,一些主要糧產地有人用“轉圈糧”的方式,鑽這個制度空子。儀徵多家基層糧站就是如此,當“託市糧”收購啓動時,將先前以較低價格收購的商品糧,通過虛假合同僞裝賣出,實際暗度陳倉,轉爲價格更高的“託市糧”買進,一方面能賺取差價,另一方面,“託市糧”屬於國家儲備糧,國家還會付給糧庫配套的保管費用,一舉兩得。

把糧食裝車轉上一圈,再假借一些關係人的身份證和賬號冒充農民,完善賣糧手續,商品糧就搖身一變成了“託市糧”。

儀徵市紀委監委調查發現,多家基層糧站出現腐敗問題,主管單位儀徵市糧食局和市購銷總公司也難辭其咎。例如,各家糧站“升溢糧”從未按照制度上報併入庫,主管單位也從未對照制度監督檢查,內控機制流於形式。

糧食局、糧食購銷總公司佈置基層糧站進行“轉圈”操作,套取的差價允許基層糧站一部分自用,一部分上交用於機關開支,這本身就嚴重違反國家規定。這種情況下,一些糧站站長個人私吞一部分,也無人去認真監管。

案件還揭示出,監管嚴重缺位的背後,還有深層次原因。糧食體制改革早就要求政企分開,但時至今日在一些地方仍然並不徹底。儀徵市糧食局和糧食購銷公司就實質上還是一家,自然難以正確履行監管職能。

“煤老虎”甘於被圍獵

據《零容忍》第四集《系統施治》披露,從2018年開始,經黨中央批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連續對內蒙古自治區五名中管幹部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這些腐敗問題都與煤炭相關。

專題片稱,不少領導幹部的親屬子女涉足煤炭領域,是涉煤腐敗案件中的突出現象之一。雲光中的兒子云磊和雲公民的兒子云凱晨,就曾經合夥做煤炭“生意”,實質上就是坐收父親用權力換取的鉅額賄賂。

雲光中,曾任鄂爾多斯市市長、市委書記,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2019年6月被審查調查;2020年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他受賄所得的近億元財物中,收受一家涉煤企業的就達到3700餘萬元。

雲公民,原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曾任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2019年10月被審查調查;2021年經法院一審公開審理,將擇期宣判。法庭認定的受賄金額4個多億中,絕大多數都與內蒙古相關。

專題片介紹,一家內蒙古煤炭私企,以低價將煤炭“批發”給雲磊(雲光中之子)和雲凱晨(雲公民之子),再由他們高價賣出去,買家實際也是這家企業聯繫好的,全流程一手操辦。雲磊和雲凱晨開的所謂公司,其實無人員、無設備、無資金、無實際經營活動,只需要籤籤合同,走個手續,就能拿到所謂的倒煤差價款,毫不費力就坐地收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