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付變身信用卡 互聯網金融監管愈發精準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付樂 冉學東 北京報道

繼螞蟻集團旗下“花唄”及“借唄”品牌隔離相繼啓動後,“京東白條”也於近日升級爲“白條卡”。

這其中的關鍵並不在產品功能上,而是在於監管公平性上。

一直以來,信用付和信用卡都做着類似的“生意”。不同的是,信用付沒有受到和信用卡一樣的嚴格監管和約束。金融監管層曾多次提出,同一業務應遵循統一的監管體系。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監管層對公平監管的決心很大,或將涉及該行業的各路金融機構。那麼,監管的介入對行業的發展格局會產生哪些影響?

對於已運行多年的信用付產品,依靠的到底是場景優勢還是“監管紅利”呢?

拉平監管線

對於互聯網平臺的信用付產品,監管力度開始出現層層加碼的態勢,“花唄”拆分爲“花唄”和“信用購”,“白條”升級爲“白條卡”。升級後,“花唄”將主要滿足用戶日常的中小額消費需求,“信用購”服務是由銀行等金融機構全額出資、獨立審批授信的消費信貸服務類型,可以滿足部分用戶的更多額度需求。“白條”也將從互聯網信用支付產品更新爲信用卡產品,即“白條卡”。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從經營、髮卡、授信、分期業務、息費收取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要求,進一步強化信用卡業務管理。

針對信用付和信用卡的強監管或將馬上來臨。

在銀行業的轉型中,信用卡已經成爲銀行零售業務的“重要抓手”,銀行紛紛跨界合作,開始引流和品牌打造。但互聯網平臺自帶流量,依靠佈滿全國的渠道,信用付的場景優勢更爲明顯。

監管的介入對行業未來的走向和發展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作爲一款創新型的信用消費貸產品,信用付的市場規模之大遠超想象。整改前的2020年6月末,藉助支付寶這一超級流量入口,花唄、借唄的信貸餘額分別達到17320億和4217億。而京東數科2020年6月披露的數據顯示,京東白條最高年度活躍用戶達5780.61萬人。

此外,美團月付、滴滴月付、Dou分期等類信用卡產品也瞄準了消費金融市場,幾乎各大互聯網平臺均將“免息分期”等金融工具推到臺前,作爲撬動消費的一大利器。而隨着場景與金融的深度綁定,用戶對平臺自有金融產品的依賴也越來越深,信用付市場規模保持着高速增長態勢。

一直以來,信用付和信用卡都做着類似的“生意”。不同的是,信用付沒有受到和信用卡一樣的嚴格監管和約束。由於信用付的資金提供方主要是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目前受網絡小貸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的相關監管影響,尚未出臺完整的監管規則。

信用付產品爲消費者帶來諸多便利,但如果不嚴加監管,不僅會帶來“過度授信”等風險隱患,也會造成同一業務不同監管的不公平現象,從而衍生出監管套利、資源浪費,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諸多問題。因此,統一監管勢在必行。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網絡與信息法室副主任、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副祕書長周輝指出,“依法將互聯網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對同類業務、同類主體一視同仁,有力遏制金融領域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爲,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的無序擴張和野蠻生長。”

金融監管層亦多次提出,同一業務應遵循統一的監管體系。

近兩年,隨着《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徵求意見稿)》、《關於推動平臺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法規的密集出臺,相信助貸、聯合貸款、持牌消費及信用卡領域將會迎來更強監管。

互爲補充

在年輕人中,互聯網分期消費產品的滲透率達到60.9%,而信用卡只有45.5%。這一數據來自數據分析機構尼爾森在2019年11月發佈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報告指出,中國消費升級仍是普遍現象,年輕一代具有巨大消費潛力,信用消費成爲消費升級的重要途徑。

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上,和信用卡、消費貸相關的話題總能引起熱議。對“互聯網原住民”的年輕客羣而言,花唄、白條等類信用卡產品操作簡單,體驗感好。而對銀行信用卡的呼聲反倒不大。

那麼,信用卡到底能不能取代信用付產品呢?

實際上,目前信用卡和信用付的客羣重疊度並不高。“信用付”的市場更爲下沉,是銀行尚未能完全覆蓋的客羣。而信用卡要面臨更多合規、風控等要求,也不能夠隨意下沉。

此外,信用卡和信用付都有需要完善的空間。如何在互聯網時代更加貼合用戶需求,是信用卡數字化轉型需要思考的問題。從用戶角度來看,無論是銀行、小貸公司還是消費金融公司,在產品升級和整改的過程中都要考慮是否存在用戶體驗“退化”等問題。

目前,互聯網巨頭依靠流量優勢和場景入口,圍繞各自的信用消費產品,正在打造閉環的生態系統。但也出現了部分互聯網平臺“挾流量以令機構”,以致部分合作的中小銀行十分被動。通過和信用付產品合作,銀行個人信貸規模迅速擴大,但對其業務卻沒有實際的風險把控能力。統一監管並不是要把助貸行業“一刀切”,而是出於整個互聯網信貸行業規範發展的目的。

有業內人士表示,原來金融機構只有金融數據,只有自己客戶的數據,外來數據很難獲得,也沒有處理能力,無法在營銷層面對潛在客戶進行挖掘。而現在和場景方內外結合,在風控和客戶識別方面突破很大。現在要面臨監管要求,要把金融數據、商業數據之間斷開,這是未來新的發展方向和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這兩種數據的結合讓我們能更好的判斷客戶的基本特徵,風險的識別和需求的滿足。如何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優勢,大家其實都在摸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