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 投資者財商迎來新挑戰 多樣化理財或成新風口

北京商報

歷經三年多的過渡期後,資管新規在2022年正式開始落地實施。隨着保本型理財產品成爲“過去式”,打破剛性兌付、估值採用市值法,已成爲理財產品的新關鍵詞。有業內人士指出,隨着銀行理財產品採用市值法,未來產品或會趨於多樣化,也給了投資者更多的選擇空間。更有觀點表示,打破剛兌或會引導投資者進行多元化投資理財。

回顧此前,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從投資範圍、槓桿約束、信息披露等多個方面做出要求,旨在防範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和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據悉,資管新規的主要思路是統一監管標準、防控金融風險、有序規範創新;核心內容包括淨值化管理、打破剛性兌付、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規範資金池、限制槓桿水平、提高資本和風險準備金要求、第三方獨立託管、提高投資者門檻等。

而在資管新規落地且過渡期正式結束後,打破剛兌,理財產品估值採用市值法已成大趨勢。在微淼教研中心趙博文看來,資管新規正式落地,打破剛兌,對於國內整體資本市場來說產生了積極正面的影響。“首先,在原先固定收益的模式下,市場的投資風險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銀行本身,隨着固收產品的逐漸增加,容易導致最終整體的系統性風險發生,所以打破剛兌有效降低該類風險發生概率。其次,資管新規的落地,有效緩釋我國宏觀槓桿率過快上升的風險,爲2022年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創造了較好的市場環境。”

趙博文還提到,對於投資者而言,資管新規確實給之前已經習慣保本保收益的羣體造成一定衝擊。隨着資管新規落地後,淨值型產品不再有固定收益率,銀行自身根據投資情況,定期公佈產品淨值,打破剛性兌付的同時,投資者也要自己承擔一部分投資風險。雖然產品類型有所改變,但理財產品實際給予投資者的風險並沒有大幅增加,本質上仍屬於低風險投資產品。同樣地,隨着銀行理財產品採用市值法,未來的產品也會趨於多樣化,給了投資者更多的選擇空間。

事實上,資管新規的落地實施並非只是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也同樣影響着基金市場。在資管新規過渡期間,採用攤餘成本法估值的傳統貨幣市場基金已無新增產品。但有業內人士認爲,隨着資管新規落地實施,基金市場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資管新規的落地對理財市場會形成較深遠的影響,對於基金市場而言,則是機遇與挑戰共存。“從機遇來看,保本基金已久未發行,所以在競爭上可能比不過銀行理財、信託等產品。而在資管新規落地打破剛性兌付後,基金和其他機構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可能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挑戰方面,資管新規實施後要採用市值法來管理,基金方面則要做出更好的成績才能吸引投資者。”

那麼,在打破剛性兌付後,投資者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挑選合適的產品?趙博文指出,目前,基民在投資的過程中仍存在三方面問題,分別是頻繁交易、跟隨市場熱點追漲、偏好短期業績突出的基金。他提到,對於基民來說,選出優秀的基金經理,採用合理的資產配置,擁有長期投資的眼光,才能真正有機會在市場中持續盈利,這其實非常考驗一個投資者的專業理財知識,也就是財商思維。

楊德龍也建議道,對於投資者而言,要打破以往剛性兌付的想法,選擇真正能夠長期增長、帶來良好收益的產品,同時也要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產品。在投資上,要更加理性,不要盲目地追逐熱點基金,或是追漲殺跌,要逐步形成價值投資理念。

另外,也有觀點認爲,打破剛兌或會引導投資者進行多元化投資理財。“對投資者來說,需要不斷適應這一過程,打破剛兌或逐漸成爲一種新的理財習慣,也許會引導資金流向股票、基金等投資渠道,但整體上可能會降低投資者在理財產品等方面的投資依賴度,未來或會引導投資者進行多元化投資理財”,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如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