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站上3萬億GDP大臺階,彰顯了她的三重突破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王帆 綜合報道

1月25日,深圳市委書記、市長髮布“致廣大網民朋友的拜年信”提到,深圳經濟總量站上3萬億元新臺階。這座城市的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正不斷增強。

回顧一路以來的發展,深圳統計年鑑數據(經修訂後的數據,與歷年統計公報數據有差別)顯示,2010年,深圳GDP達到10069億元,首次實現了萬億的突破;2016年,深圳達到20686億元,突破2萬億大關。從1979年的1.96億元GDP起步,到突破萬億元,深圳用了31年;從萬億到2萬億,深圳用了6年;從2萬億到3萬億,深圳進一步加速,僅用了5年。

深圳的3萬億,是實體經濟的突破

長期以來,深圳都在堅守實體經濟的根基。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深圳的第二產業比重仍然接近40%。

2019年,深圳第二產業增加值爲10495.84億元,首次突破了萬億元。2019年和2020年,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連續2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可供參照的是,同年上海第二產業增加值爲10299.16億元,略低於深圳,北京第二產業增加值爲5715.1億元。

一直以來,坊間都有爭論,深圳作爲人口早已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是否還需要保持如何高的第二產業比重,與世界上其他重點城市相比,是否還需要保持如何多的製造業,深圳是否仍然要以工業立市?

有經濟觀察人士指出,確實,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像倫敦、紐約、東京等,第三產業的比重都非常高,但需要從不同角度去看待深圳與這些城市的差異。未來,深圳有可能憑着30%以上的第二產業比重,和60%到70%的第三產業比重,發展潛力超過其他大都市。

因此,在疫情防控、貿易摩擦、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重壓力交疊的2021年,深圳GDP站上3萬億,很大程度,彰顯了實體經濟的突破。

深圳的3萬億,是科技創新的突破

堅持實體經濟,也給深圳帶持續的產業升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多數科技創新中心是從製造業中心發展而來。譬如,從研發的角度來看,大多“硬技術”的載體仍然是製造業,比如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術等等,這是深圳要堅持的高端製造方向。

深圳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7.3%、14.6%、14.6%。主要高技術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其中智能手機、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同比分別增長32.7%、32.8%、28.4%。

深圳的數字經濟也頗多亮點。2020年,深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爲8446.63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已經達到30.5%。

深圳的龍頭科技企業煥發出持續的生命力,而在不斷完善的產業鏈基礎之上,深圳也在源源不斷地迎來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格局。

2021年,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2萬家,這對比2016年的8037家,已經翻了一倍有餘;擁有16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1年前三季度,深圳新登記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同比大幅增加了78.8%。

深圳GDP站上3萬億,彰顯了科技創新的突破,亦是對深圳城市創新精神的獎賞。

深圳的3萬億,是協同發展的突破

不止是深圳GDP突破了3萬億,今年粵港澳大灣區的都市圈也迎來了靚麗的經濟成績單。

其中,東莞2021年GDP突破萬億元大關,成爲第24個萬億之城;惠州2021年GDP接近5000億元大關,達4977.36億元,同比增長10.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

近年來,華爲、大疆、大族激光、正威集團等龍頭企業都陸續在深圳都市圈範圍內佈局。星河產城研究院發佈的《2021深圳產業轉移趨勢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到2020年,深圳企業到東莞、惠州購地分別達到43宗、40宗。

深圳企業的外溢,既給企業發展壯大拓展了空間,帶來都市圈的共榮,但也曾引起爭論,企業外溢是否會削弱深圳自身的競爭力?

近幾年深圳經濟表現提供了有力證明。深圳有足夠的能量和實力,在實現自身發展再上臺階的同時,也帶動深圳都市圈,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粵東粵西粵北齊頭並進。

深圳GDP站上3萬億,彰顯了協同發展的勝利,空間資源要素自然流動,不同的城市共同發展,從而形成整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可以預見的是,在深圳以及廣州等核心引擎城市的帶動下,廣東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將得到更大的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