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年伊始,如何精準把握市場脈搏、尋找投資機會成爲投資者當下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爲此,證券時報時報會客廳聯合私募排排網推出“展望2022·十大明星私募訪談”,從1月11日到1月25日,邀請十位私募業的重磅嘉賓爲大家分享投資見解,這些嘉賓不僅投資經驗豐富,並且長期保持優秀業績,希望他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投資啓示。

1月25日,證券時報時報會客廳對話半夏投資創始人李蓓。李蓓擁有10年基金管理行業工作經驗,曾於交銀施羅德基金擔任專戶投資經理,上海泓湖投資擔任投資總監及基金經理。

李蓓認爲,美國可能是股債雙熊,債券會更危險,尤其信用債。對今年A股市場也不樂觀,主要有三個負面因素:企業盈利有壓力;倉位比較高,有下降空間;外資的流出。

證券時報記者:當下中國處於什麼週期?全球處於什麼週期?會通過哪些指標和數據來判斷?

李蓓:主要關注兩個數據,一個是利率和流動性,一個是有效的產能利用率。這兩個指標一個決定了流動性,一個決定了企業盈利和商品價格。產能利用率和商品價格是正相關,和企業盈利也是正相關。基於這個框架,中國從2021年四季度開始就已經進入了衰退週期。但是這個衰退週期會有一定的波動,今年一季度可能會有一個小反彈。對於美國,我傾向於認爲已經進入滯脹期。滯脹期首先體現在經濟增速開始放緩,企業盈利增速也開始放緩。可能到2021年三季度爲止,是美國企業盈利增長和經濟恢復最快的一段時間,同時通脹也是過去三四十年最高水平。

證券時報記者:我們更多的會去跟隨海外市場波動還是走出一條獨立的軌跡?

李蓓:過去10來年,中美週期有一定的錯位,而且中國的週期走在前面。之前對於經濟或者市場並沒有特別大的影響,因爲中國比較獨立,那時中國的資本項目沒有開放,中國走自己的週期就好了。現在不一樣,經過過去三五年外資的集中流入,無論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外資佔比都比較高,所以我們不能完全脫離海外市場的週期。

證券時報記者:2022年,怎麼看全球市場的機會?

李蓓:我傾向於認爲美國可能是股債雙熊,而且債券更危險,尤其信用債。很多人說美國股票高估,實際上用股票和債券相比,債券更高估。國內這邊,中國國債是躺贏的,中國國債和利差還是在一個很舒服的水平,尤其是中短端,依然有壓縮的空間。A股今年並不樂觀,主要有三個負面因素:企業盈利有壓力;倉位比較高,有下降空間;美聯儲加息,外資的流出。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看大宗商品?

李蓓:大宗商品可能是一個前高後低的格局。2021年大宗商品牛市主要的驅動力表現在:一個是供應端,比如煤炭在去年10月份之前都是負增長的;還有一些領域是因爲能耗雙控等政策,在去年下半年的供應受到了比較大的干擾。但是進入2022年,很多領域會恢復,比如煤炭首先實現產量的正增長。今年絕大部分工業品的供應都是上升的。另一個是需求端,也不是很樂觀。全年來看,我並不看好大宗商品的價格。

證券時報記者:有什麼領域是有風險的?有什麼領域值得關注?

李蓓:中國一直是“重農輕商”,我們需要思考什麼是當代的“農”,什麼是當代的“商”。製造業,尤其是高科技含量的製造業就是當代的“農”,它是經濟的根基;而互聯網金融可能就是當代的“商”。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看待新能源現階段的機會?

李蓓:2021年,新能源汽車是相關領域裏最好的一個板塊,光伏、風電要差一些。其實這就是階段性景氣度的問題。以光伏爲例,它的供應增速更高,很多環節它的供應增速高於需求增速,所以去年它的盈利能力是壓縮的。當一個行業的壁壘不那麼高以後,競爭格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盈利能力,我們不能光看量的增長。我覺得光伏在去年的故事可能會落到今年的新能源汽車上。(本系列完)

編輯:葉舒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