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東平:大幅減少中小學課時、內容,英語可列爲選修課

21世紀經濟報道王峯報道 “減負”是2021年中國教育最熱的關鍵詞。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佈《2021年中國教育觀察》。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楊東平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爲什麼在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大衆化已經實現,大多數省份的高考錄取率都高達80-90%時,義務教育階段的升學競爭、學區房、培訓熱愈演愈烈,全社會仍然存在普遍的教育焦慮?

他認爲,減負目標的實現,需要在制約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上有所反思、有所突破,需要制度變革的落地支撐。

反思學科教育的目標

楊東平指出,“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過上幸福健康和有意義的生活,是要發展人的個性、培養人的創造力,我們就必須回答學科教育的目標究竟如何確定,面向未來,一個學生究竟應當學什麼、學多少,以及應當學多早?”

他認爲,一方面,從實際應用的有效性出發,知識教學也不是越多越好。有效的教學,有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和學會學習。普通學校知識教育的目標,應當面向大多數學生的實際需求,達到“夠用”的程度,而且能夠學以致用,避免讓大多數學生成爲少數質優學生的“陪練”“陪綁”。

另一方面,需要讓有學術潛質的學生“喫飽”學好,走向研究型、創造性的方向,避免在經年累月的刷題中消磨青春。

爲此,需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通過分層和選擇性的教學,使大多數學生接受比較實用的、有用的教學。

例如,小學以全科教師爲主,三年級以前實行一個老師包班教學;允許計算器進考場,不要和機器競爭解題速度;英語可因地制宜地確定學習的起始年級、可列爲必修或選修科目,農村初中可開設零起點的英語。中學實行學分制、選課制,增強選擇性。

在世界範圍內,高中都是真正具有競爭性的階段。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姜伯駒曾建議,取消高三的備考制度,中學數學課程改用彈性的體系,以快慢班或者選修課的方式,使畢業生學過初等微積分的比例達到15%左右;高考試題不含微積分,但是這門課的經歷與成績記入招生檔案,給高校的專業錄取與選課指導做參考。

大幅度減少課內教學時數

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固然有升學率競爭、考試、作業過多等問題,但僅僅改革課堂教學、考試評價是遠遠不夠的。

楊東平認爲,要真正實行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爲核心的教育,必須“做減法”,需要大幅度地減少教學內容,縮短課內學時。

2020年9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王文湛曾表示,“教育部規定中學每週上課33節,外國中學每週上課23節。教育部規定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畢業上課13000節課,外國小學一年級高三畢業上課5800節課。教育部規定小學每年放假12周,寒暑假兩個半月。外國中學生每年放假四個半月,寒暑假比我們多兩個月。”

“現在大家都很清楚,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讓小孩每天花10多個小時,學那麼多書本知識,然後初中用一個學期、高中用一個學年刷題備考,其實是在浪費生命。”楊東平說,德國的中小學均實行半天上課。

楊東平指出,我們能不能從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和教學內容這一源頭“減負”,給學生留下社會實踐、個性發展的時間、空間?這需要國家在宏觀層面有整體性的變革,下大決心減少義務教育教學計劃規定的課時數,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健康還給學生,把睡眠還給學生。否則,所謂德育優先、身體健康、個性發展、勞動教育和美育就是空中樓閣。

楊東平指出,中小學學制改革也應當提上議事日程。“目前的“六三三”學制是1922年建立的,它必須與時俱進,不應當是一成不變的。”

事實上,目前各地實行的也有不同學制,如九年一貫制,九年義務教育實行五四分段,完全中學實行二四分段等。

“國外小學和初中很多實行五四分段。這一調整的目的,一是適應兒童的青春期提前,重視青春期的教育。二是減少“中考”的競爭門檻,以免學生做大量自我消磨的無用功。”他說。

改革中小學教育評價

楊東平指出,近年來,各地教育局出臺的減負規定,主要是過程性控制,而且有過多過細之嫌,實際難以操作。也許,應當結合結果性評價,突出一些最重要的核心指標。

例如,將學生體質健康作爲學校評價的重中之重,需要在學校評價中給予相應的權重,而不是點綴性的。

在2021年2月成都市兩會上,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李鎮西曾介紹,某地區的督導考覈方案總分125分,學生體質考評的分值僅佔12分,完全不能體現體質健康的重要性。他建議這一指標應大幅提升至40分至60分,才能真正扭轉學校的教學行爲。

楊東平還介紹,上海市曾經提出素質教育“綠色評價指標”,其中有對學校近視率、肥胖率等實行“一票否決”的規定。但事實是從未有學校真的因此被否決,不僅學生的近視率不斷上升,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問題也在屢創新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