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份收入但沒有孩子(Double Income No Kids),簡稱“丁克(DINK)”。這一生活方式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就受到傳統主流觀念的挑戰 。

有的人羨慕丁克一族的勇氣,也有人不看好沒有小孩作爲紐帶的婚姻。一邊是年輕人以事業爲重選擇丁克,而另一邊是老一輩關於“無後”的焦慮和不安全感。關於生育與否的討論也從未停止。

成爲丁克,需要哪些準備

@lz_dgl:能說說您爲什麼要選擇丁克家庭嗎?

呂永林:一、選擇丁克的原因還是蠻多的,現在回想起來,最早的時候可能就是像對小孩子並不是“特別有感覺”,就是說不像有的朋友把沒有小孩兒當成人生當中一個很大的遺憾或是“缺了什麼”。我自己一直不覺得缺個小孩子生命就不完整,或者生活就缺了一個根本性的東西。

二、另一個比較強烈的理由是,我不想在今天的社會語境中,因爲有了小孩兒,讓自己變成一個不想成爲的人,或者去做一些所謂“降志辱身”的、自己不願意做的事。

三、同時我也不想就是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小孩,要麼去欺負別人,要麼被別人欺負,而我卻毫無辦法,甚至有可能我就是參與其中的一分子。

四、我愛人則看到周圍的父母好像對於孩子有一種依附的意識,出於情感需要,或爲了養老,或者是渴望在子女身上去尋找、去體現自己的某種價值,但因此,父母打造獨立人格的能力和意識就比較薄弱一點。所以我愛人擔心,如果是自己也要了小孩兒,將來會不會成爲那樣的老人?!

@不透露姓名的熱心網友:想要成爲丁克一族,需要完成哪些內心準備?

呂永林:這個問題很重要!許多事情,在外部環境無法改變,或者改變不徹底時,未能對一個人的行動形成根本性的支撐時,我們特別需要有更充分的內心準備。

想要成爲丁克一族,在現有社會現實和觀念前提下,我和我愛人至少完成了如下一些內心準備——

一、要明白孩子給父母帶來的最大歡樂和幸福是什麼,同時也就明白了這歡樂和幸福是否是不可替代的。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在有了小孩後曾說,“孩子就是我的一切”……在某些生命階段,孩子是一個人的“至親”,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尋親者”,尤其是在讓你感覺“不親”的人間,這是孩子對許多父母的偉大意義。但“至親”也可以是別的人,甚至是人之外的天地自然,沒有孩子,我們一樣可以擁有“至親”,擁有從“至親”而來的歡樂和幸福。二、要明白我們人生目的/生活方式和他人評價之間的關係。在某些人生要義上,我和我愛人基本不以他人的評價爲指導。不少時候,即使是一些大學教授,也是缺乏真正的反思精神的。因此,千萬不要以這樣的“他人”的話爲人生指南。三、一定要想辦法弄清楚,這輩子你到底要什麼,什麼是你最根本的慾望,是你慾望中的慾望,然後弄清楚,你的銷魂窩點在哪裏。比如我和我愛人現在,覺得在天地萬物中自由行走就十分銷魂,要孩子做什麼呢!有了孩子,她/他可能還不樂意跟你到自然中來呢。四、無論如何,要決心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的日常生態和生命天地,建立自己新的精神地圖。以此來奔赴當下和未來,應對一切不明事理的反對和阻撓。

丁克之後

@三城植柏:夫妻過久了會變成親人,但是情慾也是維繫婚姻關係的紐帶之一,喜新厭舊、垂涎更年輕的生命力是人本性。隨年齡增長,對配偶的情慾消退,如果沒有孩子這一共同的血脈來維繫家庭小社會內的各方關係,丁克夫妻如何能夠抵禦誘惑,繼續維繫婚姻?

呂永林:在我看來,人的最大欲望其實是自我消解,親也好,愛也好,欲也好,無慾也好,皆是如此。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觀念將所謂“自我”抬舉得很高,恰恰屬於一種歷史性的短見和“盲”。一對伴侶,無論結婚與否,需不斷髮現對方、彼此創造,並在此“發現”和“創造”中恰當地“喪我”(借莊子語)。至於抵禦誘惑,是一個太大的話題,且每個的日常生態系統不盡相同,所需的各種條件、心態、思想狀況不同,很難勉強作答。

@騰訊熱心網友:現在覺得家庭是否完整?是否缺了一份人氣?

呂永林:對我們而言,似乎不存在這個問題。“家庭完整”本身只是一種觀念的產物,甚至“家庭”本身也只是一種觀念的產物。我們所要面對的,其實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問題,是一個人在各種“關係”中的處境和感覺問題。而在人與人之外,其實還有更廣闊的空間,比如人與自然……在自然中,缺乏人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呵。

@yuqun2002:作爲一名丁克,您是如何規劃自己的養老的?是否會有不安全感?

呂永林:第一,應該儘可能地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然後儘可能地保有自己心智上的澄澈吧,即使真正的晚年來臨了,也要保持自己精神上的鮮活。

第二,當然這些肯定不是空中樓閣,要有一定的外部的條件,比如說基本的生活的保障,像要有自己可以居住的房屋,再比如我會去購買相應的一些保險,提前選擇自己願意長期居留棲息的地方,要有自己的天地。

第三,要不斷反思“人對人的需要”,其中就包括反思父母對子女的需要。我覺得這種需要並不是無可超越的。

第四,要對“死亡”乃至“安樂死”有新的認知,實在是年老體衰時,該離開就離開,莫含糊。

@午夜南瓜會變馬車:如果說有一天您的妻子和您說需要一個孩子了,怎麼辦?對於女性來說,選擇丁克後再反悔,是不是付出的代價和成本更高?

呂永林:

如果有那一天,那就到時再一起面對和想辦法,無論如何,我們會站在一個戰壕裏……目前來看,我和我愛人都挺“鐵”的,也沒考慮過要領養孩子。對於一個人來說,無論女性、男性,反悔總會有代價,但在反悔之前,“丁”的自由和歡樂是不可否認的,“丁”的自由和歡樂創造了我們的生活和生命。後面如果有新的選擇,就再按照新的選擇去行動吧,世界日新月異,我們要有想象力。

二人世界以外

@嘿我真的真的要走啦:做丁克您父母沒有意見?現在您後悔嗎?他們後悔嗎?

呂永林:一、我們雙方父母都曾經有意見,想讓他們自己明白這事比較困難,得做必要的“革命教育工作”,這是客觀事實。教育工作做了之後就漸漸好多了,後來就沒了或者說淡了。在這方面,我們跟父母的溝通還算通暢,當然時間也挺漫長。

二、我們現在不後悔,父母看我們不後悔,也就沒什麼啦。

@澎湃網友imyeai:選擇丁克要怎麼應付不得不面對的親戚們,有什麼辦法說服雙方的父母?面對大部分反對的聲音時,要怎麼保持堅定的信念?

呂永林:最關鍵,還是要看清楚我們自己的慾望和夢想。親戚嘛,可面對,也可不面對,不影響大局,細水長流。對父母呢,要有耐心,在丁不丁一事上,父母最在乎的應該是我們,而非我們的孩子,如果不是這樣,如果他們最在乎的是他們自己,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那父母的智商和情商就急需提高。

澎友評論

@易樊:丁克晚年可能會遇到兩個問題:

1、錢不能解決的問題,因爲即使有錢進入養老院,也會因爲沒有人牽掛而讓養老院無所忌憚,爲所欲爲。有孩子的不一樣之處是即使孩子不來往,養老院也明白要對其負責,怕孩子追責。

2、陪伴缺乏引發的孤獨問題,有老伴的陪伴無疑是最好的,其次是子女。精神慰藉是人生存下去的重要需求,現在逐步發展的抱團養老、社區服務甚至人工智能技術,都在逐步發展健全,但真正精神層面的血緣依戀和支撐是任何方式都無法取代的。

@海之行:婚姻中的雙方過久了,本質上是靠親情、相同的人生價值觀生活在一起。我覺得丁克家庭如果雙方都認同這種模式,婚姻反而會更穩定。

@澎湃網友RRvMFf:許多人看到丁克,問最多就是“老了怎麼辦?吧啦吧啦……”那麼,孩子就是養老的保障了?生孩子之前,孩子同意了沒?要是沒同意怎麼辦?強加給孩子?

@路人說:其實養小孩主要是享受天真純潔小生命的樂趣,並不一定要他什麼回報。養兒防老確實是舊思維,但丁克不一定就是新思維。@Scofield:縱觀整個中國,人們的思想還是比較傳統,養兒育女的思想文化貫穿古今,包括我本人在內從骨子裏就有一種想要在世界上留下自己後代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是通過文化慢慢滲透,深入人心的。生孩子或者不生孩子本就沒有對錯之分,我們行走在人間要開心快樂,不要讓世俗道德綁架了自己的內心纔是正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