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迎來“一週歲”。2021年2月,國務院批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以虹橋商務區爲核心,向內陸南北兩向延伸拓展,構建“一核兩帶”的佈局

2022年3月2日,上海市舉行新聞發佈會。上海市副市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主任宗明對外透露,一年來,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聚焦“五型經濟”發力,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稅收收入346億元,同比增長29.1%。

總部型經濟加快集聚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家,佔全市新增數10.7%,新增民營企業總部13家,佔全市新增數11.4%,累計引進總部類企業超過400家。

與此同時,商務區創新型經濟持續增強,新增法人企業同比增長45%,重點產業新增企業數佔比超70%,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類企業佔比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4倍,高附加值、高成長性、高能級產業集羣加速形成。依託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加速科技創新聯動、科技要素自由流動、科技成果轉化。

在開放型經濟聯通共享方面,商務區國內國際貿易實現兩位數增長,虹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虹橋進出口商品集散地等貿易載體加快建設。虹橋海外貿易中心累計吸引35家貿易投資促進機構入駐,聯繫超過150個國家地區,初步形成全球化貿易投資服務網絡。

在流量型經濟方面,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總客流量同比增長17.4%,虹橋機場貨郵吞吐量同比增長13%,展覽面積468萬平方米,接待超470萬人次。第四屆進博會安全、成功、富有成效。成功舉辦虹橋國際經濟論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與區域協同發展”分論壇,海內外知名專家和企業代表參會,爲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共建共享,發出虹橋聲音、貢獻虹橋智慧。

在服務型經濟能級方面,商務區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註冊企業數分別比全市平均佔比高54.4%和17.7%。專業服務業集聚發展,建立“虹橋國際服務商聯盟”,啓動“虹橋國際中央法務區”建設。

爲了全面對標對錶《總體方案》,上海聚焦頂層設計,還發布實施《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中央商務區“十四五”規劃》,以建設一流國際化中央商務區爲目標,全力打造開放共享的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聯通國際國內綜合交通新門戶、全球高端要素配置新通道、高品質的國際化新城區、引領區域協同發展新引擎。

商務區圍繞國家《總體方案》明確國家事權的29項政策,出臺一批實施細則、推廣一批應用案例,已落地實施26項,落地率近90%。

其中,進博會期間實施的19項創新政策實現了常態化。商務區成爲開立自由貿易賬戶最爲便利區域之一。國際互聯網專用通道建成開通,網絡性能達到全球先進水平。

在提升開放樞紐核心功能,區域發展彰顯新動能方面,商務區推動高端商務、會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爲區域發展提供新動力。

大商務輻射效應逐漸顯現。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持續放大,進出口貿易規模不斷做大。進博會“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務平臺集聚來自90多個國家地區的9萬多種商品,促進“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採購商變貿易商”。一批功能平臺集聚發展。虹橋國際商務人才港建設成效顯著,獲得“中國上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虹橋園”授牌,引進人力資源類企業近60家。已有24家律師事務所、1家公證機構入駐“虹橋國際中央法務區”。

商務區大會展品牌形象也日益凸顯。商務區加快構建國際會展之都重要承載區,大力引進國際知名會展企業總部、國際品牌重要展會與配套企業,建設虹橋國際會展產業園,集聚會展相關企業164家,推動會展經濟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

商務區大交通樞紐功能全面升級。商務區完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聯通浦東國際機場和長三角全域的軌道交通體系,打造暢通便捷的綜合交通門戶取得新進展,滬蘇湖鐵路、嘉閔線等一批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開工;綜合交通樞紐西交通平臺改造、機場聯絡線,以及軌交2號線、13號線、17號線西延伸等項目加快建設,區域交通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在聯動服務長三角方面,商務區發揮其優勢,推動長三角高端服務功能共享共用,暢通長三角特色政務服務,開展空間規劃協同研究,促進長三角產業聯動、企業互動、資源流動。

在長三角產業聯動方面,商務區與“兩帶”政府加強工作對接,建立政府間戰略合作、區域溝通聯動機制。相關四區與“兩帶”市區縣圍繞航空服務、人工智能、數字金融、生命健康、商務商貿、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開展深度合作。各方聯動設立長三角產業升級股權投資基金,“精準化”、“專業化”把握產業發展導向,推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在促進長三角企業互動方面,商務區以長三角城市虹橋“會客廳”爲載體,爲長三角企業人才招引、科研孵化、市場推廣等提供渠道。“虹橋國際服務商聯盟”爲長三角企業提供國際一流的專業化服務。虹橋企業服務中心面向長三角企業提供商標註冊受理、外國人工作許可受理服務。跨省政務服務平臺可異地辦理企業設立、變更等事項35項,自助服務終端覆蓋長三角39個縣市。

在促進長三角資源流動方面,商務區發揮虹橋交通樞紐門戶功能,不斷強化航運服務能力,加快構建跨區域軌道交通網,持續完善空鐵聯運模式,助力長三角走近彼此、促進長三角走向世界。人才服務再上臺階,近三年商務區跨城通勤就業規模增長46.9%。各類公共服務資源輻射長三角,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實現資源和技術共享,商務區內國際學校面向全國招生,加快形成高品質國際化社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