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侯潤芳)2022年,中國經濟如何穩增長?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一份提案中指出,2022年上半年,宏觀政策要發揮防滑託底的重要作用。其中,短期內貨幣政策重點要穩房產,財政政策的重點要穩基建。他同時還指出,需要糾正把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寄託於寬鬆的宏觀政策而忽略結構性潛能的傾向,穩增長、擴內需的立足點要轉到發掘釋放中速增長期的結構性潛能。建議實施宏觀政策與發掘結構性潛能並舉,但發掘結構性潛能要重於宏觀政策。

劉世錦在提案中指出,從理論分析的角度,可以考慮三種類型的增長率:技術可能性意義上的潛在增長率,體制架構內可實現的增長率和宏觀政策約束下可實現的增長率。“實際增長率是三種增長率的疊加。從過去一些年的情況看,潛在增長率由高速逐步轉到中速。宏觀政策與經濟增長的需要大體上是適應的,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宏觀政策的度把握的較好,基本上不存在宏觀政策過緊制約增長潛能的情況。”劉世錦說,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已有的某些體制政策因素對增長潛能的約束。

對於2022年的宏觀政策取向,劉世錦認爲,2022年上半年,宏觀政策要發揮防滑託底的重要作用。貨幣政策在前期降準、引導降息的基礎上,結構性導向要爲房地產軟着陸和中長期平穩發展提供必要的流動性,同時重點支持城市化和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住房建設資金需求,如支持城市農民工安居工程建設。財政政策要利用上年的增收空間,支持一批有回報、有長期潛能的基建項目,如重點支持都市圈、城市羣發展中交通通訊項目。另一方面,重心逐步轉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加強人力資本建設。“簡單地說,短期內貨幣政策的重點要穩房地產,財政政策的重點要穩基建。”

從長期看,中國經濟如何實現穩增長、擴內需?劉世錦提出,穩增長、擴內需的立足點要轉到發掘釋放中速增長期的結構性潛能。其中,所謂結構性潛能,就是中國作爲一個後發經濟體,在消費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升級和城市化進程所具有的增長潛能,也可以說,是人均收入從一萬美元到三四萬美元的潛能。

“需要糾正把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寄託於寬鬆的宏觀政策而忽略結構性潛能的傾向。如果一定要排個順序的話,結構性潛能是第一位的,宏觀政策是第二或第三位的。”劉世錦說,在房地產、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長期的主要結構性潛能逐步減弱或消退後,“十四五”乃至更長一個時期,就要着力發掘釋放與中速增長期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階段結構性潛能受到不同程度某些體制機制政策因素的約束。對此,劉世錦建議,近期需要推出一批擴張性的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創新的政策舉措,使之轉化爲現實的動能。

第一,以城鄉土地、人員、資金、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協同推進都市圈、城市羣建設和鄉村振興。在都市圈特別是一線城市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區之外放開外來人口落戶限制;鼓勵都市圈範圍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探索向集體組織外部流轉,收益優先用於完善相關轉讓者的社保體系,建立高透明度的轉讓流程;在入市交易和流轉的土地上探索建立養老社區,向城市居民開放;實施進城農民工安居工程,配套提供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加快都市圈城市羣軌道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鼓勵拓展數字技術(如5G、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向融合的垂直系統場景;在反壟斷、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的基礎上,積極鼓勵數字技術創新,重視並改變創新領先企業數量下降局面;促進數據產權保護和利用,推廣使用隱私計算的新技術開放數據資源,加快數據的流通和優化配置。

第三,以綠色創新拉動投資和增長。提出並動態更新綠色重大技術清單,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激勵加以推廣;儘快實現能耗“雙控”(能耗總量和強度) 向碳排放“雙控”(碳減排總量和強度) 轉變;對高碳行業實行區別化政策,不搞一刀切,放開、鼓勵、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生產和投資,限制或穩住非綠色生產和投資。

第四,實施雙輪驅動的擴大消費戰略。基本公共服務保基本,市場化高質量供給上水平,推動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轉型升級;實施中等收入羣體倍增戰略,重點通過提升人力資本、促進機會均等,推動更多的低收入人羣進入中等收入羣體,形成擴大內需的長期動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