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發揮家校共育作用、緩解父母的教育焦慮,仍需我們更多探索。

文 | 朱永新

3月9日,早起繼續發微博“讀與思”專欄,內容仍然是《園丁與木匠》一書引發的思考。

我思考的是,爲什麼說教學是一把雙刃劍?這是因爲,一方面教學會很快讓孩子學會模仿,掌握玩耍的技能;但另一方面教學也會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影響他們主動探索和發現。

我們經常低估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這也是成年人經常容易犯的毛病。如果我們都能設身處地主動換位思考,情況也許就完全不同。

當天上午的會議,是各界別組圍繞小組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我們的主題是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一直被稱爲“教育黨”,60%以上的會員都是教育界人士。因此,這個議題正是我們民進作爲“教育黨”的“老陣地”。

作爲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的理事長,我在發言中談到,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期是在家庭,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比學校教育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提升全社會的教育素養非常重要。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要讓孩子有幸福感。

家庭生活是培養人的幸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這種幸福感從學校裏很難獲得。我在發言中建議,教育體系應從師範院校開始,要把家庭教育作爲一門課程。同時,我建議在高中開設未來父母教育課程。

長期研究民辦教育的專家胡衛委員提出,全社會重視教育是一個好現象,但家庭教育存在一個誤區:鄰家效應,也就是家長不去挖掘孩子擅長的能力,而只看鄰家孩子怎麼發展。

胡衛委員認爲,家庭教育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陪伴孩子,跟孩子多溝通,瞭解孩子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陪伴,比讓孩子多補幾門課更重要。

爲此,胡衛委員提出建議,要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考試製度,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即使是考試也要多考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任芳委員是西京學院的校長,她在發言中說,現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創業熱情也不高,也導致了一些家長和學生的就業焦慮。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要從未來職業發展和就業崗位設置,反推高校在當下應該怎樣培養人,銜接好當下教育與未來需要。

任芳委員同時強調,需要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合力改變學生習慣被動教育的現狀,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己未來要幹什麼、要成爲什麼樣的人,規劃好自己的人生。

會議主持人黃震副主席最後發言。他提出,家庭教育有兩個方面很重要,一是對孩子價值觀的教育,要引導孩子向上求善,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要有正確的成才觀,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家長要能夠變得更坦然、更有定力。

他爲此建議,政府在人事制度、分配製度、勞動制度、社會評價體系等方面,營造一個有利於各行各業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行行建功、處處立業,改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爲條條大路通羅馬。

毋庸諱言,在“雙減”政策實施以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促進法》頒佈以後,如何更好地發揮家校共育的作用,如何緩解家長與學生的教育焦慮,目前仍然沒有很好地破題,仍然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更多方法。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朱永新(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祕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