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產315|停工、降價下的地產行業,服務投訴佔比近6成

在全國房地產投訴中,服務投訴佔比從2020年的40.17%增長到2021年的57%

作者 | 蘇影

又是一年一度的“3.15”,在地產行業中,延期交房、項目降價等成爲了去年的新“”。

“別人家的房子都入住了,我們的爛尾樓還沒開始蓋。”3月13日,一名泰禾北京業主在朋友圈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3月15日,泰禾集團在其官微發表文章《致315:交付雖然遲到,品質不會缺席》,文章指出,2021年,泰禾積極自救,取得了復工復產的明顯進展。2022年,“復工復產,保交付、保品質”仍是泰禾最大的策略。

事實上,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裏,隨着政策調控、市場轉冷,房企爆雷的現象頻發,項目停工、延期交房並不罕見。

2021年,房地產行業經歷的巨大變局,也映射到了房地產投訴報告裏。

據艾普斯發佈的《2021中國房地產投訴洞察年度報告》(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共收到房地產投訴約7.64萬起,較去年增長62.55%。

服務投訴佔比近6成

報告》顯示,2021年,房地產行業消費者的維權內容主要分爲三類:質量、服務與合同。

在質量投訴中,房屋及裝修質量投訴是消費者關注的主要問題,總投訴量爲1.6萬起,在總質量投訴中佔比83.26%。具體來看,滲漏、開裂和脫落在房屋及裝修質量投訴排名前三,總投訴量爲9641起,同比增長67.06%。此外,空鼓、塌陷、凹凸不平等投訴內容也整體處於增長趨勢。

不過,報告同期也有一些問題的投訴量在下降,比如房屋隔音、違規搭建等,降幅均爲4%。

2020年,全國房地產投訴中服務投訴佔比40.17%,2021年,該項數據爲57%。與2020年相比,2021年,服務方面受到了消費者的更多關注。

在2021年服務投訴中,物業及配套服務和交房服務兩項增長最爲靠前,投訴量分別爲2.26萬起和6794起,增長率分別爲79%和48%,內容涉及停車費、電費、維修基金和延期交房等。

而在合同方面,2021年則有了一個更爲明顯的變化。《報告》顯示,2021年,消費者關於降價的投訴激增,較去年大幅增長87.1%。此外,在房企流動性承壓之下,部分樓盤爛尾情況也隨之出現,相關投訴達到2012起,同比增長58.3%。

除了維權內容的數據變化之外,從房企來看,2021年,投訴量排名前十的房企名單也有了一些變動。

報告》顯示,2021年,投訴量前十的開發商分別爲中國恒大、碧桂園、綠地控股、萬科地產、融創中國、龍湖集團、建業地產、金地集團、陽光城、富力地產。

其中,與2020年相比,保利、中海退出十名之外,建業地產、金地集團則晉級前十。

停工、降價成爲地產新“熱詞”

維權現象的增加與整個行業面臨的處境相關。

去年以來,受到行業政策調控影響以及“三道紅線”的約束,以往習慣於通過高槓杆快速擴張的房企們遇到了問題。

項目停工、債券違約、理財兌付出現困難,部分房企危機頻發。在此期間,如恒大、華夏幸福、花樣年等多家房企出現了爆雷現象。因此,按期交付也成了地產行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據華夏幸福的一名業主介紹,其在河北廊坊霸州市購買的的潤園(城際一號,風情園)項目,預計2021年10月交房,但直到2022年2月小區仍未繼續開工建設,且華夏幸福並沒有給明確交房的時間。

3月4日,華夏幸福總裁孟驚在2022年春季集體開工大會上表示,2022年,公司將繼續攻堅克難,保障近80個住宅項目、超70000套約1000萬平方米工程按期交付。

此外,地產行業中未爆雷的房企也面臨着交付難題。

據武漢漢南綠地城二期的一名業主介紹,其在2019年買了項目三區的一套住宅,合同約定2021年6月10日精裝修交付,但隨後由於資金問題,項目停工。截至目前,房子仍是毛坯狀態,地下車庫只進行了一部分澆築,無復工跡象,他一直在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

西安市的一名消費者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該名消費者介紹,其在購買融創東方宸院的房子時,合同約定了交房時間是2022年5月31日,但該項目目前一直處於停工狀態,他很擔心最終不能按期收房,同時也想知道項目什麼時候可實現復工。

除了停工之外,2021年下半年,全國多地房貸持續收緊,房企風險溢出,部分開發商選擇以降價來加緊回款。因此,項目降價,在不少消費者的留言中也被反覆提到。

唐山的一名業主表示,2021年2月26日,其在紫越晨府購買了一套面積爲151.78平方米的商品房,當時單價爲20020元/平方米。但就在2021年7月以後,該項目進行了降價銷售,均價降至14500元/平方米,同面積房屋總價下降了83.78萬元。幾個月時間,總價減幅超過了80萬元,該業主懷疑開發商在惡意降價,擾亂市場。

不只是該項目,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上,2022年3月以來,鄭州的碧桂園鳳凰城、瀋陽的龍湖恆聯桃李芳華、大連的萬科公園都會等均出現在降價問題的留言裏。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2021年下半年,市場低迷,房企入冬。在此基礎上,房企選擇以價換量,一方面可以通過銷售補充自己的現金流;另一方面在整個行業低迷時,也通過降價的方式對整個市場的購房情緒起到一個提振作用。

據百分點輿情洞察統計,在20223·15主要維權徵集線索中,房地產行業位居首位,排在其後的分別爲汽車、金融、電商等。2018年4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也曾提出“六個錢包”買房理論,可見購房一事對於家庭的重大影響。

如果消費者在購房過程中遇到問題,除了可以向監管部門投訴,也可以選擇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對此,上海市光明律師事務所付永生介紹,一般在業主維權過程中,通常會進行以下四種方式。前期過程中,業主會先採取與開發商協商、找媒體曝光、向政府依法信訪三種。而當以上方式並未使消費者實現維權訴求時,部分消費者會選擇提起訴訟。

付永生補充,訴訟也有一定缺點,費用高、期限長、結果不確定。而購房者一般要先付律師費訴訟費,忍受半年起步的審理期限,換來一紙判決,如果判決勝訴,是否能執行也是個問題。不過,雖然有種種不利之處,但通過司法解決,仍然是解決糾紛的最後一道防線。

數據顯示,2022年2月15日至2022年3月15日,裁判文書網關於“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的文書就超過了600篇。

而進入2022年,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呢?

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負責人劉水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21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銷售劇烈下滑,儘管政策上在邊際改善,但市場還沒有出現明顯回暖,還在深度調整。或許,2022年二季度以後房地產銷售會逐漸回升。

另外,微信公衆號“丁祖昱評樓市”曾預測,在“房住不炒”“三穩預期”“良性循環”下,整個行業都將從過去的粗放式發展轉向精細化運營。未來房企也將轉向低利潤、低增長、低槓桿的內生型增長模式,並將催生出多種關聯的新賽道。2022年或將成爲行業與週期重啓的一年。

由此來看,隨着房地產行業的洗牌,接下來整個房地產市場將發生很大改變。而在整個行業的變化之中,只有那些做好質量管控、講誠信有品質的房企,纔有機會被市場上更多的消費者認可並接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