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暴首發多發賬號將被永久禁言

3月17日,國新辦舉行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新聞發佈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盛榮華介紹,2021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共展開15項專項治理,包括對“飯圈”亂象的專項治理、對互聯網賬號運營亂象的專項治理、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等。全年累計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2200多萬條,處置賬號13.4億個,封禁主播7200餘名,下架應用程序、小程序2160餘款,關閉網站3200餘家。

全面整治劣跡藝人違規復出

網絡直播、短視頻近年來發展迅猛,同時亂象頻出,被納入今年“清朗”行動的10項重點整治任務之中。

盛榮華介紹,今年將清理“色、醜、怪、假、俗、賭”等各類違法違規的直播和短視頻;從嚴整治激情打賞、高額打賞、誘導打賞,特別是誘導未成年人打賞的行爲;堅決遏制借未成年人牟利,通過直播、短視頻打造“網紅兒童”等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問題。

同時,全面整治劣跡藝人違規復出、被封賬號違規轉世;嚴懲偷拍跟拍、搭訕騷擾、虛構自殺等各類無底線蹭流量進行違規變現的行爲;整治直播間營造虛假人氣、虛假帶貨量,短視頻賬號營造虛假流量等問題;打擊通過炮製低俗情感劇情,收割老年人的流量,實施營銷詐騙。

今年對已認定的網絡謠言開展全網清理

國家網信辦網絡綜合治理局局長張擁軍介紹,今年將對已經認定的網絡謠言開展一次全網清理,打上標籤,作出明示,防止其反覆傳播,重點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民生科普等領域的謠言信息。

同時,要求各網站平臺對敏感領域、敏感事件產生的各種信息加強識別。對影響大、傳播廣的無權威來源信息,及時查證。把謠言信息消滅在萌芽狀態,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對謠言信息發佈和傳播的相關方嚴肅追究,多次發佈傳播謠言信息的賬號主體將全網禁止註冊新賬號。情節特別嚴重的將依法追究責任。

研究制定MCN機構信息內容管理規範

整治MCN機構信息內容亂象,也被納入今年“清朗”行動的十項重點任務之中。MCN機構是爲網紅和自媒體提供內容策劃製作、宣傳推廣、粉絲管理、簽約代理等服務的各類機構總稱。業務內容涉及互聯網信息內容服務各領域。

張擁軍介紹,根據調研和初步統計,幾家頭部的網站平臺,擁有1000萬以上粉絲的賬號,大約有40%都是由MCN機構簽約的。以一個重點平臺爲例,該平臺入駐的MCN機構旗下賬號超過30萬個,年均生產信息超過3300萬條。MCN機構的活動是否規範直接關係到網絡生態狀況。

張擁軍表示,今年整治MCN機構信息內容亂象,不是要把他們“一棒子打死”,而是將督促網站平臺建立MCN機構分級管理制度,明確MCN機構信息內容業務活動的標準和責任。要求平臺以適當方式公佈入駐MCN機構及旗下賬號的名單,在賬號信息頁面展示該賬號所屬MCN機構名稱,建立專門舉報受理渠道,全方位接受網民的監督。

同時,進一步明確標準,劃出紅線,嚴禁MCN機構造輿論、蹭熱點,嚴禁MCN機構爲牟利打造“網紅兒童”,嚴禁MCN機構操控旗下賬號虛構關注度、瀏覽量、評價評分,嚴禁MCN機構批量發佈同質化內容,歪曲事實真相、誤導公衆等。

他還透露,目前正在研究制定MCN機構信息內容管理規範,待時機成熟的時候會發佈施行。

防止假流量、黑公關、網絡水軍“復發”

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等去年已被納入專項整治,今年將繼續推進。盛榮華介紹,去年整治效果不錯,但是治理過程中發現,不少信息清理了以後,又通過拼音、諧音、暗語的方式冒出來,有一些羣組解散以後,又改頭換面、更換馬甲聚集起來,打擊治理的難度還比較大。

今年的整治要嚴防反彈反覆,加強對其全過程、全鏈條的治理,指導網站平臺深入排查網絡羣組、社交平臺、論壇社區等重點環節,完善技術防控,升級對抗策略,防止網絡亂象反彈回潮。

同時,督促網站平臺對影響比較大、受衆比較多的重點產品進行評估調整,想方設法剎住“流量至上、唯利是從”的風氣。通過多種手段,限制水軍參與,壓縮刷榜空間,降低刷評影響。

今年指導網站平臺建網暴行爲監測模型

張擁軍介紹,今年冬奧會期間,針對攻擊、辱罵谷愛凌、蘇翊鳴等運動員、教練員等網絡暴力行爲,網信辦採取了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今年以來,累計清理相關有害信息87.9萬條,處置違法違規賬號4.1萬餘個。

但是,網絡暴力、網絡欺凌容易反彈,不可能一“打”即止。今年將指導網站平臺建立網絡暴力行爲監測模型,通過分析用戶的評論、彈幕等環節的異常行爲,綜合舉報數量頻次,準確識別網暴苗頭。網民還可通過國家網信辦舉報中心“12377”熱線電話或網絡等方式進行舉報。

在清理違法違規信息的基礎上,針對參與網絡暴力的賬號,將採取批量禁言、暫停私信等處置措施,防止網暴升級蔓延。研判行爲性質,對其中首發、多發、煽動發佈網暴信息的賬號,採取永久禁言、關閉賬號等措施,對涉嫌違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時,強化對用戶的保護。指導網站平臺上線“一鍵防護功能”等保護措施,限制陌生人私信、評論和轉發,上線發文警示功能,引導用戶友善評論等措施。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