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國福還是海底撈,這是一個問題

把蔬菜、肉放在鍋裏煮一煮,加點佐料和湯底用碗或盆端上桌給顧客食用,這是麻辣燙;把蔬菜、肉端出來,呈上一口鍋底和湯料,讓顧客自己燙煮然後食用,這是火鍋。

集中開在客流量較大商圈的海底撈和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楊國福,一個是火鍋界的巨頭,一個是麻辣燙的集大成者,近期都成爲餐飲界和金融圈的熱議對象,海底撈發佈財報消息宣佈2021年虧損嚴重,楊國福則公開募股書衝刺上市。

一碗麻辣燙能賺多少錢?賣多少碗麻辣燙才能撐起一個上市公司?另一邊已經上市4年的海底撈,爲何會在2021年出現數十億的虧損?對全國餐飲市場而言意味着什麼?爲什麼餐飲企業都要爭相上市,對消費者又會產生哪些影響?

從一個小作坊到營收千億規模的企業

楊國福主要賺誰的錢?

據媒體此前報道,楊國福對資本並不感冒,在2019年的採訪中楊國福本人曾表示,“如果引入資本,他們要求的是短平快,要求每年達到什麼樣的業績;我們現階段還需要紮根。我不是種韭菜,是種一棵樹,是要它成材的。”

但在2021年,楊國福的態度就發生了轉變,公開對外表示可以接受外界投資。再到今年2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材料。爲何短短兩年態度就發生瞭如此變化?

楊國福麻辣燙的前身是楊記麻辣燙,2003年在黑龍江開張,彼時的麻辣燙對中國餐飲市場而言是個新鮮詞彙。到2005年,楊國福麻辣燙註冊商標正式走品牌路線並對外招商加盟。從此打開流量密碼。

2010年,楊國福把店鋪開出東北三省,並在2015年把總部遷到上海,受中國餐飲市場的快速增長影響,楊國福麻辣燙開始以每年1000家的速度快速擴張。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餐廳,二三線城市是其主要根據地。

從街邊攤到品牌連鎖店,麻辣燙也在變得越來越賺錢,在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這小小一碗麻辣燙給楊國福帶來的營收分別達到11.82億元、11.14億元和11.63億元,淨利潤分別爲1.81億元、1.69億元和2.02億元,看似淨利潤不多,但要知道,在2021年海底撈虧損達到38億-45億元。

一碗麻辣燙能賣多少錢?據楊國福招股書裏顯示,一線城市人均29元,二三線城市也才23元左右,從招股書看客單價並不高。那楊國福是咋賺的這麼多錢?

細看楊國福招股書就可以發現,楊國福掙的錢並不直接來源於一碗碗麻辣燙,而是大部分來自於加盟商。

招股書顯示,楊國福5783家門店裏,只有3家是自營餐廳,其他都爲加盟餐廳,而且超過90%的收入來自於加盟餐廳。其中,銷售自產貨品佔29.6%,轉售向第三方採購的貨品(包括食材、調味料及其他產品,以及設備)佔到61.3%。

不過雖然楊國福的盈利模式在於擴大加盟商規模,但終端消費者對於楊國福的影響依舊很大。畢竟只有消費者認可生意纔會好,加盟商只有覺得楊國福可以賺錢,纔會投資加入。

值得注意的是,從原材料到設備再到裝修,整個過程仍在楊國福的牢牢把控中,是否能吸引更多消費者,決策者仍是楊國福。

楊國福風風火火準備上市

海底撈一年虧損38億-45億

上市,無疑會把所有動作都擺至臺前,作爲網紅界前輩,海底撈最近暴露在聚光燈下的次數有點多,前幾次因爲衛生問題、漲價等負面新聞上熱搜,最近又因爲業績虧損、給客戶打標籤問題引起熱議。

曾幾何時,憑藉核心的服務精神,海底撈一度是火鍋界的驕子,2018年海底撈登陸港交所,當時資本市場給它的估值超50倍PE,上市首日市值一度突破千億港元。去年股價最巔峯時,海底撈每股作價近86港元,市值達到4700億港元,一時風頭無兩。

如今,海底撈收盤價已經每股17.84港元(3月2日收盤價),已經基本回到了3年多之前剛上市時的起點。

從海底撈近幾年經營數據看,2018年算是鼎盛時期,2019年雖然也進行了一定擴張,但從淨利潤和翻檯率看,已經到達了瓶頸期。

2020年受疫情影響,餐飲界營收普遍出現下滑,海底撈也不例外,也正是在這一年,海底撈做出了進一步擴店的計劃。

截至2021年6月末的12個月內,海底撈淨新增門店623家,在2020年6月末868家門店的基礎上增加了71.77%。其中三線及以下城市淨新增門店344家,佔據新增門店總數一半以上。

從擴張的效果看,海底撈顯然低估了疫情的不確定性給門店經營帶來的影響,也高估了消費者,尤其是下沉市場消費者在疫情之下的消費能力。

同時瘋狂開店需要更多人力資源,也就意味着管理成本的增加以及服務質量的不確定性。

據財報顯示,海底撈員工成本2020年上半年爲40.76億元,到2021年上半年已經上升到71.62億元,同比漲幅75.8%。

2021年11月,海底撈發出了年底前關店300家的公告,不過門店總數還將維持在1300家以上。

如果按照38億元至45億元的年虧損額和1300家門店,均攤下來,2021年海底撈單個門店的虧損竟高達292萬元至346萬元。

2020年4月,海底撈就因爲漲價引起消費者不滿,對此海底撈回應漲價是受疫情影響,但整體菜品價格調整控制在6%,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之後也對部分爭議風口上的菜品價格進行了回調,平息了輿論風波。

“服務”是海底撈的核心,但爲服務買單對消費者而言並不是剛需,且在海底撈的帶動下,火鍋行業的整體服務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服務不再是海底撈的獨特優勢,消費者對海底撈並沒有多大的忠誠。

還有哪些公司拿着愛的號碼牌?

今年以來,不少餐飲企業提出上市申請,還有不少企業更新招股書、加快上市進程,粗略統計涉及品牌數量將近10家。

除上述企業,還包括衝擊港股的海鮮火鍋連鎖餐廳七欣天、二次遞交上市申請的鄉村基等。這些尋求上市的餐企中,選擇港股上市的佔據一半,包括楊國福、七欣天、鄉村基、和府撈麪。選擇A股上市的佔三分之一,包括老鄉雞等品牌。

然而現實是,一邊是摩拳擦掌的準備赴港上市的“準新人”,一邊是多家餐飲企業業績平平。

作爲登陸港股市場的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在2021年2月從28港元/股一路跌到5.47港元/股,市值蒸發80%。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太二酸菜魚爲主打品牌,2020年登陸港交所後股價連續翻倍式上漲,最高至2021年2月的38.66港元,隨後開啓下滑模式,累計縮水超六成。“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發佈2021年財報,顯示營收達40億,淨利潤虧損1億多,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既然餐飲企業上市之後境遇不佳,爲何大家仍舊樂此不疲拿着號碼牌期待入市?

有業內人士表示,2022年預期疫情將得到更好的控制,隨着消費者生活迴歸正軌,投資者看好餐飲市場回暖。疊加註冊制帶來的上市潮,餐飲公司集體上市不難理解。

對於目前處於IPO進程中的中式餐飲品牌而言,它們大多都有十年以上的成長經歷,以前企業有固定的現金流,但疫情的無差別打擊讓大衆餐飲品牌開始重新思考與資本的關係。

據招股書,以2020年商品交易總額計,楊國福以49億元排名第一,市場份額4.3%,而第二名張亮麻辣燙商品交易總額爲46億元,市佔率4%,兩者僅有一線之差。從門店數量看,2020年楊國福共有餐廳5238家,張亮爲5200家,幾乎不相上下。

在目前不確定的大環境下,上市是解決資金鍊問題的最快途徑,藉助資本的力量可以讓餐飲品牌迅速實現規模效應,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這也意味着,若楊國福上市成功,可能會打破麻辣燙領域的“雙雄”格局,迅速搶灘更高的市佔率。

對於目前的準備上市的“楊國福”們而言,食品安全問題是影響上市進程或後續表現的關鍵。

在此前,楊國福就因食品安全問題被警告。2021年7月,楊國福麻辣燙一加盟門店被曝存在衛生問題,門店的倉庫出現遍地老鼠屎,袋裝芝麻醬被老鼠咬破等食安問題,同一時間,廣東、上海、河北等11個省份的市場監管部門全面排查了轄區內楊國福麻辣燙門店3323家,責令整改841家,警告5家,立案查處24件。

對於加盟店的管理問題,楊國福曾回覆新京報記者稱,對於加盟店的管控一直是楊國福集團關注的重中之重,楊國福爲此也制定了一套措施加強加盟店的管理。

對比起上不上市,消費者更關心楊國福的食品安全問題,而對於楊國福而言,食品安全也應該是管理重點,畢竟沒有消費者的認可,店鋪還能不能開都是問題,更別提上市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