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讓婦檢成爲女性噩夢,專家建議:應融入更多人文關懷

近日,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發佈《中國育齡女性生殖健康研究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在婦科症狀高發背景下,國內育齡女性主動採取健康管理行爲的比例明顯偏低,且有相當一部分女性在出現婦科症狀後選擇不去醫院、自我處理。有專家就此指出,女性在婦科疾病上的擅長忍耐,與社會環境的支持和關愛不足有很大關係。

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進“三孩”生育政策更好實施的背景下,促進女性生殖健康顯得尤爲重要。但相當一部分女性因心理原因逃避、迴避婦科檢查,則會對她們的生殖健康產生威脅。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專家們建議,應將人文關懷更好地融入婦檢工作中,讓廣大婦女在婦檢中也能享受到舒適化醫療服務。

婦檢中大多缺乏對女性尊嚴和隱私的關照

“你覺得在進行婦科檢查時,尊嚴有被充分尊重嗎?”

當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在多個微信羣中拋出這一話題時,很快就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幾年前,家住北京的萌萌(化名)有過一次鬱悶的婦檢經歷。

彼時,萌萌剛26歲,尚未結婚。那是一次由單位統一安排的體檢。體檢中,她第一次走進婦科檢查室。“已經脫了褲子坐上婦檢牀了,醫生才詢問有沒有結婚和性生活史,當我回答沒有時,她突然冷冰冰地說:‘那你還來檢查什麼?浪費我一個內窺器’。聽到醫生這樣的責備,我眼淚差點流出來。”

更讓萌萌尷尬的是,“衣服還沒整理好,她就叫下一位進來。”衣衫不整的萌萌慌亂中迎頭碰上同事進來,讓她當場有種“社死”的感覺。

這次經歷讓萌萌從此對婦檢有了心理陰影。此後連續3年,她都沒有勇氣再次走進那家醫院的婦檢室。“我們單位年年體檢都是那家合作醫院,我肯定是不想再看見她了。”

在婦檢過程中產生過“羞恥感”的還有小琪(化名)。29歲那年,她在北京某醫院掛號做宮頸抹片檢查,進去時才發現是個男醫生。秉持着對婦科醫生的性別無所謂的態度,又看到對方專門找了一位女醫生陪同,最初小琪很認可他的規範做法。

沒想到在抹片過程中,男醫生突然衝女醫生大喊:“哎呀她有納囊(宮頸納氏囊腫)!你快來看呀她有納囊!”幾聲大喊頓時讓小琪蒙了圈。“走出檢查室,我越想越不對勁,最終選擇了投訴,但我的投訴並沒有得到醫院反饋。”小琪鬱悶地說。

採訪中,記者發現,一項簡單的婦科檢查,給不少女性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難以釋懷的心理陰影。

“做陰超時因爲感覺疼痛叫出了聲,大夫就嫌我矯情”;

“剖宮產的時候,身邊圍着好幾位實習生,感覺自己像個‘標本’”;

“病房所有牀之間沒簾子,手術後的女患者們都袒胸露背地躺在一起,感覺女病人之間好像不需要隱私,只要不讓男性進房間就行了”。

……

這些經歷讓大多數受訪者認爲,當下的婦檢過程中,大多缺乏對女性尊嚴和隱私的關照。

因羞恥、畏懼感而逃避婦檢會嚴重威脅女性生殖健康

《報告》顯示,在所有受訪者中,高達70.6%的女性在過去一年內至少出現過一種婦科症狀,其中僅有57.8%的女性在出現症狀後選擇就醫,而就診者中,又有六成以上女性被確診患有婦科疾病。但即使確診比例頗高,也有相當一部分女性在出現婦科症狀後選擇不去醫院、自我處理。

針對這一現象,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中華預防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委員蔣泓對媒體表示,女性在婦科疾病方面表現出的擅長忍耐與社會環境的支持、關愛不足有很大關係。

這一說法得到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尹玲的認同。

“別說普通就診者,就連我們婦產科的很多年輕護士和醫生,上婦科檢查牀時都很犯怵。”尹玲笑了笑又嚴肅地說,“我之前也曾連續好幾年不做婦檢,覺得自己沒事,其實這是不對的。”

尹玲的同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門診護士長林秀峯也有同樣的體會,“開導病人很容易,換位到自己,也倍覺尷尬。”

“我們醫生都這樣,更何況是普通患者了。”尹玲曾遇到過第一次做婦科檢查的患者進來後不知所措,拿着墊單不知道該鋪到哪,也目睹過患者走進婦科檢查室後,看到是男大夫扭頭就走。在她接診過的患者中,很久沒有進行過常規婦檢,或者有婦科症狀拖了很久才就診的患者很常見。

在她看來,因羞恥、畏懼感而逃避婦檢,最終的代價是巨大的。

春節前,一名病患從河北來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就診,檢查結果令尹玲倍感惋惜。“這名病患今年才27歲,通過剖宮產生育過兩個孩子,有性生活史十年,但一次婦科檢查都沒做過,就連產檢也只做個B超。最初感到不舒服時一直忍着,直到白帶異常、有接觸性出血纔去醫院就診,一查已是宮頸癌晚期。”

“作爲有經驗的婦科大夫,只要患者坐上檢查牀,我們通過內窺器給她看一下、摸一下,可能就能在早期發現、儘早解決問題。”尹玲解釋道,“一個婦科檢查加一個超聲,就能把婦科疾病儘早篩查出來,當婦科惡性腫瘤尚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治療手段時,早期篩查就有了更重大的意義。”

從醫30多年,尹玲深知,一個病人就是一個家庭。“近年來,宮頸癌的早診早治使得宮頸癌前病變得以被發現,再加上HPV疫苗的臨牀應用,讓宮頸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成爲可能。”她呼籲廣大婦女,“婦科檢查之於女性是極其重要的,一定要定期進行常規婦檢。”

通過一系列善舉提升醫療機構服務質量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明確提出,婦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礎。而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約有70%的育齡婦女罹患過不同程度的婦科疾病,年輕女性的發病率也居高不下。專家們指出,婦科檢查是保證女性健康特別是生殖健康的重要手段,應將人文關懷更好地融入婦檢工作中,從提升就醫服務、營造溫馨環境、尊重尊嚴隱私、及時科普宣傳等多方面幫助廣大女性消除對婦檢的羞恥、畏懼心理,積極定期接受婦科檢查,從而促進女性生殖健康。

2000年,尹玲曾赴新加坡竹腳婦幼醫院專修婦科內鏡。她注意到,當地醫生進行婦檢之前,會先由護士用蓋單將患者覆蓋好,僅暴露陰道口。如果有實習生跟診,也會提前徵得患者同意。“這對患者的隱私保護就做得特別到位。”回國以後,尹玲也想把這套方法應用到工作中。

然而現實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婦科門診長期人滿爲患,“掛號難”問題長期存在。爲了提高看病速度和效率,實現“病人大老遠來了都能給加號”,尹玲不得不在檢查室內安置兩張檢查牀,中間以一簾相隔,人多的時候還要“兩個病人一起上”。

“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既然硬件條件有限,尹玲改變了思路:檢查前的科普宣傳可以增強患者對生殖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友善的話語、適時地安慰可以緩解病人的緊張、畏懼情緒。她表示,婦產科的醫護隊伍應該提高職業素養,重視溝通,言語中對病人好一些。“一定要把病人當成我們的姐妹、母親,想象我們自己躺在那的時候,希望得到怎樣的對待。”

“放窺器這件事看似簡單,但也講究進入的角度和速度,其實是可以通過操作手法改善婦檢所產生的不適。”林秀峯在工作中也有這樣的體會,“就診者躺上檢查牀後,如果能對醫生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就能更好地放鬆。患者也只有在放鬆狀態下才能降低檢查帶來的不適感。”她還建議,應規範醫療過程中的用語、推廣個性化的操作手法。

針對一些患者因實習生跟診而產生的心理不適,尹玲認爲,以醫帶教、以教促醫是教學醫院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在安排實習生跟診前,首先應儘量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講明教學醫院實習生跟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事前徵得患者同意。同時要避免跟診實習生數量過多,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

除此之外,升級檢查器械也很必要。據尹玲介紹,目前北大醫院使用的婦科檢查牀僅有升降功能。但每個患者身材不同,單一固定的檢查牀無法滿足每個患者的需要,檢查時體位的特殊性使得一部分患者體驗感不佳。她希望,“能儘早普及推廣國產的自動化婦科檢查牀,提高就診者婦檢的舒適度和醫生檢查效率。”

隨着如今生活條件的改善、觀念的改變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更舒適、更有尊嚴的就醫體驗。“舒適化醫療”隨之走入國人視野,成爲很多醫院提高醫療服務、體現人文關懷的必選項。

據林秀峯介紹,爲了讓廣大女性在婦檢中享受到舒適化醫療服務,近年來北大醫院做了不少努力,包括對婦產科門診診間、樓道進行重新粉刷,以淺粉色的主色調營造溫馨明亮的就診環境;婦產科門診各項檢查對隱私保護的需求明顯高於其他科室,在隱私保護方面重點改進,每個診間安裝隔簾、窗簾,診間門口粘貼提示患者隱私保護、就診關門、一醫一患等提示語;醫務人員在服務理念上遵循以患者爲中心,首問負責制,保證所有工作人員對患者有較高同理心,從根本上爲患者解決問題。

經過一系列做法,林秀峯注意到,“患者對婦科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與醫生的配合度高了,醫患關係也更融洽了。”

除了一系列提升醫療機構服務質量的舉措,浙江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周麗萍教授認爲,全社會還應大力推進家庭健康促進活動,進一步增強婦檢之於女性生殖健康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女性自我健康保護的能力,同時針對損害女性生殖健康的行爲,要給予法律上的嚴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