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王峯、實習生韓甜報道 2022年強基計劃招生已經啓動。強基計劃到今年已實施三年,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高考生重視。

在2020年施行之初,一些高校的強基計劃沒有完成招生計劃,錄取的學生中也有“降分進名校”現象,即他們的高考成績低於同專業通過統一高考錄取的學生。

“以前確實存在學生不重視強基計劃的現象,現在已有改觀,但我們的學生主要對幾所頂尖大學有興趣。”江蘇省一所知名中學的校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強基計劃是要錄取並培養一類特殊人羣: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

因此,強基計劃學生原則上不能轉專業,所選擇的基礎學科就業不如熱門專業,這與大多數考生的訴求不符。

但目前,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各校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發現,強基計劃正越來越受到學生認可,這體現在招生院校、專業、招生省份增加,入圍複試的分數線提高等。

2022年,強基計劃招生政策繼續微調,航空航天、智能、化學等相關新工科專業增加。這一方面有利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另一方面有利於就業從而吸引學生報考強基計劃。

新增了哪些專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今年,39所高校強基計劃共招生206個專業(類),數量繼續小幅增加。

清華大學和四川大學的招生專業(類)最多,分別爲11個,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分別招生10個專業(類)。招生1-9個專業(類)的高校數量不等,其中招生5個的高校數量最多。

按照教育部規定,強基計劃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力學、基礎醫學、育種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物理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化學、生物科學、哲學是數量排名前五的專業。強基計劃以理科專業爲主,有14所院校招收文科專業,集中在哲學、歷史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

今年,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三所高校是新增的強基計劃試點。

東北大學招生自動化專業,這是39所高校中唯一的自動化專業。湖南大學招生化學專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則招生種子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動物科學(生物育種)兩個專業。

今年新增的專業分別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飛行器動力工程、西北工業大學的航空航天類、北京理工大學的智能無人系統技術、廈門大學的化學測量學與技術、南開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

可以發現,新增的專業以新工科爲主,體現了兩大特色: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體現本校辦學優勢。

強基計劃中的理工科專業,大多與國家重大科技發展關鍵領域緊密相關,如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領域。

以新增的化學測量學與技術專業爲例,這是2021年才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與精密儀器製造密切相關。我國在這方面很多核心技術尚未突破,據報道,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約1800臺核磁共振波譜儀,其中1400多臺是一家國外供應商的產品,國產的僅有50臺。

北京理工大學新增的智能無人系統技術專業,是智能科學在工科中的應用專業。

在此之前,強基計劃的新工科專業只有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校的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

“強基計劃的初衷是圍繞基礎學科選才,只有基礎牢固,發展纔有根基,創新纔有突破。從新增專業可以看出高校新工科也是求賢若渴,這對感興趣並具備相應核心素養潛力的學生是利好。”遠播教育集團素養教育部副總經理肖融說。

對學生來說,新工科的就業前景要優於文理基礎學科,這也會吸引更多學生選擇強基計劃。事實上,強基計劃實施第三年,正在從實施伊始的被冷落變得被認可。

供求關係發生變化

強基計劃實施第一年,多所高校沒有完成招生計劃,錄取的學生中也存在“降分進名校”現象。

三名分別就讀哲學、數學、醫學專業的強基計劃學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的高考成績比同專業非強基計劃的錄取線要低,但差距較小,在10分以內。

今年各校招生簡章的幾處細微變化,顯示強基計劃在學生中正越來越受到重視。

首先,部分高校增加了招生省份,比如北京理工大學2022年新增在寧夏招生,西北工業大學新增在北京、重慶招生。高校對強基計劃招生更加自信。

但各校招生簡章普遍沒有披露招生計劃,據報道,2020年和2021年全國強基計劃共招生一萬餘人。有專家認爲,今年招生計劃將與往年保持穩定。

其次,部分高校收窄了入圍複試的分數線範圍,這在近三年表現明顯。

除了奧賽獲獎可以破格入圍,強基計劃是根據報名考生的高考成績,按照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數的倍數確定入圍複試的名單。

2020年,入圍倍數主要是3-5倍。其中,倍數爲3倍的有10所高校,倍數爲4倍的有24所高校,倍數爲5倍的只有2所高校。

2021年,入圍倍數主要是4-6倍。其中,倍數爲4倍的有7所高校,倍數爲5倍的有10所高校,倍數爲6所的有18所高校,倍數爲3倍的只剩下1所高校。

擴大入圍倍數,可以讓更多考生進入複試,從而增加高校招生選才的空間。

到了2022年,幾所高校又收窄了入圍倍數。比如,山東大學、天津大學從6倍改爲5倍,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從5倍改爲4倍,南京大學從6倍改爲4倍。沒有高校擴大入圍倍數。

越來越多的優秀生源選擇強基計劃,招生的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入圍倍數就不需要過分拉大。

“隨着認可度提升,今年強基計劃招生的精準度應該會超過往年。”肖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強基計劃具體招生規則還在調適之中。數學被認爲處於基礎性地位,因此,有的高校對考生數學成績有單獨要求。2022年,不同高校作出了不同安排。

比如,廈門大學新增規定,報考數學類專業要求高考數學單科成績達到125分及以上。北京理工大學的入圍成績計算方法調整爲“入圍成績=高考成績+高考數學單科成績*0.2”,這對數學單科優秀學生是利好消息。但同濟大學今年刪掉了“且數學成績不低於滿分的90%”的規定。

強基計劃的高門檻

強基計劃逐漸受到考生歡迎,但報考的門檻仍然較高。

強基計劃要經過校考,今年,山東大學、重慶大學均明確,校考成績未達60分者不予錄取。這強化了校考對錄取的影響。

“不同學校的校考面試難度不一樣,形式也不一樣,有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有一對一面試的。有的學校關注高中時期取得的成績和獎項,有的學校關注對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有的學校看重創新能力,會問一些比較新奇的問題。”一名數學強基計劃本科生伍子傑(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對學生來講,報名強基計劃的“高門檻”,還體現在原則上不能轉專業和繁重的學業壓力。

“我對將來從事哲學研究並沒有興趣,當初選擇哲學強基計劃主要是爲了‘衝名校’。”一名哲學強基計劃本科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因爲強基計劃不能轉專業,所以報名前要想清楚,如果進了專業後發現不適合會很麻煩。”

認識到自己喜歡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工作,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對於高中生來說,很難早早就明確目標。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在開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時,都採取了校內二次選拔的方法。

強基計劃學生享受了特殊的培養待遇。比如,國防科技大學給每名強基計劃學生配備三類導師:由博導擔任的學術導師、由青年骨幹教師擔任的實踐導師、由管理專家擔任的成長成才導師。清華大學成立五大書院,用於培養強基計劃學生。

不過,書院制、導師制、小班化越來越成爲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一般模式,強基計劃的特殊色彩正在淡化。

但強基計劃學生的學業壓力比一般本科生要重。伍子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他們所學的8門數學核心課程的學時,比一般數學系學生要多15%左右。此外,他們還需要學習數學的學科前沿課程、與工程的銜接課程。

“去年有一半的學生被淘汰出了強基班,轉入數學系普通班。”他說。

伍子傑覺得,“那種醉心科研、熱愛實驗、心甘情願以此爲樂趣的人,是最適合強基計劃,也會發自內心喜愛強基計劃的,因爲給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資源。這種人在班裏存在,但也有人未來沒有從事科研的興趣,他們上強基計劃的課程就會覺得沒興趣,負擔很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