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賞花遊持續升溫,櫻花“頂流”惹爭議,“花朝節”會成爲中國賞花新名片嗎?

文/戚夢穎

進入4月中旬,宣告2022年春的賞花季已接近尾聲。

早在今年2月,大衆就開始計劃春暖花開時外出踏青。有數據顯示,2月份“賞花”關鍵詞的搜索量環比增長260%。在清明假期時,鄉村旅遊訂單較疫情前還提升20%,而城市公園也花境正盛,北京植物園節日期間熱度漲幅近150% 。

近些年來,“賞花經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重視,賞花遊的產品和供給在不斷增加。然而,大量同質化產品蜂擁出現,也使得賞花遊面臨着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以價值千億日元的“櫻花經濟”爲鑑,中國又該如何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賞花名片?重拾傳統節日“花朝節”會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賞花熱潮

最近一兩年來,春季賞花遊的熱度在不斷攀升,各大旅行OTA和目的地愈發重視賞花帶動的經濟效應,紛紛推出賞花地圖和攻略。

在今年2月份,即便全國大多數地區依然處於冬季,民衆的賞花熱情就已開始高漲。去哪兒數據顯示,2月份以“賞花”爲關鍵詞的搜索量比1月份環比增長260%。攜程發佈的相關報告也顯示,今年用戶的春遊熱情提早爆發。進入3月花季後,有旅遊平臺數據顯示,賞花類產品預訂量比2021年同期增長1.5倍。

在今年的賞花季中,除了江西婺源、西藏林芝等已具盛名的賞花目的地外,新疆伊犁的“圖爾根杏花溝”、黃山歙縣石潭油菜花、畢節百里杜鵑等較爲小衆的賞花地點也獲得大衆青睞。此外,有數據顯示,由於跨省旅行受阻,全國賞花主題景區門票訂單中近60%來自景區所在地及其周邊。其中,根據馬蜂窩的統計,北京成爲國內熱門賞花目的地TOP 1。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認爲,賞花遊熱度不斷攀升,首先要歸功於供給和宣傳的增加。“隨着賞花遊的發展,市場上關於賞花的產品也越來越多,OTA平臺會發布更多的供給信息,相關企業也在持續推出賞花遊產品。從春季旅遊趨勢中,各地也發現賞花遊是吸引人流的有效渠道,因此相關產品供給也在增加。”

其次,吳麗雲表示,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大衆居家或停留在本地的時間大大增加,需要到戶外去釋放情緒,這也促使春季賞花熱度的攀升。

此外,由於春季賞花熱門花卉品種多是兼具花果雙重功能的經濟型植物,多數賞花地坐落於鄉村,賞花遊升溫與鄉村振興和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也有着緊密關聯。

花中“頂流”

亂花漸欲迷人眼,但在今年賞花季中,櫻花依然是各類花種中的“頂級流量”。

根據旅遊平臺的統計,在今年花季,鬱金香、藍花楹等較爲小衆的花種也受到遊客青睞,但最受遊客關注的三大花種爲油菜花、櫻花、桃花。而從網絡聲量來看,櫻花依舊是最引人關注的花種。某一生活方式平臺專門推出“春日櫻花漫遊”主題活動,並打出“沒有什麼比盛開的櫻花更能代表春天了”的宣傳口號。

據不完全統計,3月份新浪微博平臺上櫻花的相關熱搜達18個,桃花爲7個,油菜花爲6個。同時,百度指數的數據顯示,從2018年開始,櫻花的搜索熱度就開始超越桃花與油菜花,熱度差距在花季時又被進一步拉大。

在今年清明假期時,栽種了近3000株櫻花樹的玉淵潭公園成爲北京網紅打卡地點,遊客接待量達23.3萬人次,在北京各大景區(地區)中僅次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鑼鼓巷以及王府井

與其他花種不同,櫻花帶來的經濟效益似乎更加直接顯著。在賞櫻大國日本,日語的賞花一詞“花見”如今基本專指賞櫻。在疫情前,日本每年3~5月都能吸引850萬遊客賞櫻,帶來約6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30.5億元)的經濟效益。而在國內,“櫻花經濟”的影響力同樣不容小覷。

近年來,武漢大學、無錫黿頭渚風景區、南京雞鳴寺、北京玉淵潭公園等地點已是成熟的賞櫻勝地。根據中國櫻花產業協會的統計,在2019年時,我國櫻花種植面積就已經超過20萬畝,同時湧現出數百家新興櫻花景區和公園,北京、青島、漳平、瑞安等地的新建櫻花園紛紛打出“規模最大“”種類最多“”花期最長”等差異化宣傳策略。同年全國櫻花旅遊遊客已達3.4億人次,相關旅遊收入超過600億元。

此外,該協會統計,櫻花產業帶動的農民數量達40萬人。苗木交易電商平臺愛淘苗的數據顯示,全國銷售有395家供應商、516個苗圃提供櫻花苗木銷售,而桃花、杏花這類花木的供應商和苗圃均不足百家。

吳麗雲認爲,櫻花在衆多花種中突出重圍,源於其自身的植物屬性。桃、杏、油菜等賞花花卉主力軍多作爲經濟作物栽種,這類苗木更多出現在鄉村,呈集中連片分佈。而栽種櫻花主要是爲了觀賞和氛圍營造,因此櫻花可能會出現在城市的很多地方。例如武漢大學的櫻花和學校的文化背景相結合,武漢大學的文化底蘊爲賞花遊增添了新的魅力和吸引力。

從造景角度看,櫻花的整體樹形較爲高大,可塑性更強,在空間造景上會更具美感,與較爲低矮的花木相比,遊客能體驗、感受的空間更大。同時,由於高大的樹形以及非經濟作物屬性,櫻花更容易傳遞出"浪漫特質",吸引大量年輕人賞櫻。

“花見”與“花朝”

櫻花的流量同時也惹來爭議。有部分網友認爲,作爲名譽上的“日本國花”,賞櫻熱是值得警惕的文化入侵現象。3月中旬,話題“櫻花是中國人骨子裏的浪漫”登上微博熱搜,旋即引發網友熱議,甚至還有網友造出話題“桃花纔是中國人骨子裏的浪漫”以示不滿。

浙江林業研究院研究人員201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雖然我國栽培櫻花的歷史悠久,但目前國內的櫻花品種多爲從日本引進。日本培育的櫻花品種達600多個,我國引種品種約200個,包括著名的染井吉野、關山、松月等品種。

爲了吸引眼球,一些旅遊企業和平臺在推介賞櫻產品時,也會不自覺地帶上異域標籤。

日本育櫻賞櫻歷史悠久,如今更是形成了成熟的賞櫻產業鏈。吳麗雲表示,日本櫻花季雖然時間不長,但是產生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包括餐飲、房地產、酒店、零售等多環節的產業鏈,充分放大了賞花經濟的經濟社會作用。“賞花不僅是去看花,而是要更多地把遊客的消費留在這裏。”

因此,在吳麗雲看來,看待國內的賞櫻熱,應當客觀地將其作爲旅遊產品去考量,即使是自然類的旅遊產品,也需要用本地文化元素提升賞花遊的吸引力和可持續性。“有些企業仿造國外的名場景,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產品做不久,這種簡單的抄襲只能帶來短期效應,缺乏底蘊的仿品也很容易被遊客所拋棄。從長期看,'越是中國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把中國的文化元素挖掘出來,把中國的賞花遊做出特色,這樣的賞花遊纔是更有吸引力,也是更有競爭力的。”

“中國有漫長的賞花歷史和節慶活動,如花朝節,一旦把它恢復起來,帶有我們民族文化特質和歷史印記的賞花遊會更有吸引力。過去花朝節有非常豐富的內容,也有年輕人所喜歡的儀式感,我覺得會是非常有文化吸引力的內容,所以各地在發展賞花遊的同時,也應該把賞花背後的文化做起來。”吳麗雲說。“我們的花朝節不只是賞桃花、梨花,而是欣賞所有能給人們帶來愉悅的花卉,加上種花、賞紅、蒸花糕、掛花神等等花朝節習俗,讓賞花遊在欣賞自然風光愉悅身心的同時,也能得到文化的洗禮。”

關於花朝節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陶朱公書》,“花朝”又稱“百花生日”,因全國花期各異,時間也有所不同,但都集中在農曆2月。隨着賞花遊的發展,花朝節這一傳統節日也開始煥發新的光彩。4月10日,某著名手遊推出“花朝節”特別活動,聯合某景區共同打造十二花神遊園會,近期全國多個景區、公園也相應推出花朝節相關活動。

不過,吳麗雲指出,目前國內賞花遊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產品同質化。“當前有種不好的趨勢,當大家看到某個產品做得好,第二年就會出現大量相似產品,這種低水平復制既造成資源的浪費,也無法滿足遊客高品質賞花遊的需求。”

因此,吳麗雲建議,首先各地打造賞花經濟時,一定要結合本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基礎,做出自己的特色。另外,賞花經濟的發展也爲四季型賞花旅遊提供更多可能性,一些氣候適宜的地方可以打造四季型賞花目的地。通過不斷豐富賞花產品供給,優化賞花遊體驗,賞花遊也可成爲地方旅遊發展的新名片,爲各地差異性旅遊發展提供新路徑。

(編輯:荀詩林 校對:顏京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