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去年攔截電信詐騙資金超3000億!個人賬戶風險管控趨嚴,虛擬幣炒作、跨境資金流動將成監控重點

每年我國因新型電信詐騙導致的個人資金損失雖沒有權威統計,但是因公安、銀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參與防範後挽回的電信詐騙損失卻高達數千億。

4月14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由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工業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門介紹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進展情況。公安部副部長杜航偉指出,新型網絡犯罪已成爲近年來的主流犯罪類型。數據顯示,2021年,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根據公安部門的查詢、止付、凍結指令,查詢、止付、凍結涉詐資金1.5億筆,緊急攔截涉詐資金3291億元。接下來公安部門還將掀起新一輪打擊犯罪高潮。而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溫信祥則表示,將加強對虛擬貨幣等新型領域風險防範,全方位堵截犯罪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4月13日,一則關於“多家銀行下調個人賬戶線上交易限額”的消息甚囂塵上,隨後有相關媒體諮詢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得到回覆稱,銀保監會並未下發專門文件。同時,交行、工行等國有大行也均表示,個人賬戶交易限額並未出現變化。其它諸如光大、農行、浦發所發的“下調個人賬戶線上相關業務交易限額,包括線上轉賬限額及網上支付交易限額等”公告,主要是爲了貫徹人民銀行對於個人賬戶分級分類管理、防電信詐騙、反洗錢等要求,防範電信網絡詐騙等。

“加強用戶賬戶和卡片管理將是大勢所趨,各家商業銀行有自主權,其實也並不需要金融監管部門特別發文指導,我們預計會有更多銀行跟進個人賬戶管理。但如何在客戶的便利性和資金的安全性上尋求平衡,將是金融服務行業重點考慮的問題。”4月14日,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在銀行及第三方支付人士看來,對個人賬戶風險管控將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對於跨境資金通過外貿賬戶或者“地下錢莊”渠道流動的,有可能成爲監控重點。

個人賬戶管理再升級

根據14日發佈會上各部門負責人的介紹,近年來公安機關發現的詐騙類型現在已經超過50種,其中網絡刷單返利、虛假投資理財、虛假網絡貸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檢法是5種主要的詐騙類型。去年以來,先通過刷單返利騙取羣衆信任,後引流至虛假投資平臺實施詐騙的案件高發多發,發案和損失均在30%以上,被騙百萬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時有發生。

“從多部門發佈的信息來看,個人賬戶風險管控已經大勢所趨,賬戶進出金額長期異常、長期不使用賬戶交易或有洗錢嫌疑的賬戶,均可能成爲被銀行限額的對象。除針對特定用戶外,多家銀行的限額政策也針對部分電信詐騙較猖獗地區的賬戶。”對此,上海一家大型商業銀行零售銀行部總裁徐瀚在4月15日對本報記者表示。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則認爲,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時有發生,不法分子通過掃描二維碼、短信等方式鏈接釣魚網站進行客戶賬戶資金竊取。銀行對部分客戶調降線上渠道交易限額主要是爲了防範電信詐騙、釣魚網站等風險,更好保護客戶賬戶、資金安全。線上金融業務發展較快,轉賬、支付等交易頻繁,若客戶遭遇電信詐騙,轉賬、支付額度下調,也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當前,隨着互聯網經濟和電信產業的迅猛發展,以電信網絡詐騙爲代表新型犯罪持續高發,已成爲上升最快、羣衆反映最爲強烈的犯罪之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有38%的網民表示過去的半年內在上網過程中遭遇過網絡安全問題。其中,遭遇個人信息泄露的網民比例最高,佔比22%;遭遇網絡詐騙的網民佔比16.6%。

談及銀行自主調降線上渠道交易限額產生的影響,多家上海金融機構人士受訪時也坦言,這種調整舉動對於銀行來說,可以一定程度上防範大額詐騙,爲銀行客戶的資金安全築起一道防線;而對於持卡客戶來說,可能會在日常消費、交易等方面產生不便,但也有助於預防及減小潛在的資金風險。

區塊鏈技術堵截虛擬幣犯罪

個人賬戶風險不斷攀升與近年來國內的虛擬幣炒作不無關係。

就在4月14日的發佈會上,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溫信祥強調,提升風險防控的精準度。商業銀行、支付機構要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風險識別、攔截精準性,加強對虛擬貨幣等新型領域風險防範,全方位堵截犯罪資金。

“中國已經成爲全球加密資產犯罪案件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鏈上天眼Pro2.0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2月,國內涉虛擬貨幣案件數量已累計超過7000起,關聯涉案人數達1630萬,涉案金額高達3300億人民幣。涉加密資產的犯罪活動成爲金融領域的重點監管對象。”4月15日,歐科雲鏈鏈上天眼團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該負責人介紹,目前,涉加密資產的案件在偵辦過程中面臨幾大困難:一是加密資產具有匿名性,交易地址擁有者的身份信息難以被確認,並且加密資產可以輕鬆實現跨國交易和變現,這大大增加了追蹤的難度;二是涉加密資產犯罪與傳統案件存在較大區別,往往呈現組織嚴密、作案手段“專業”等特點,這對偵察人員在辦案經驗、涉加密資產知識等方面都有較高要求;三是目前調查取證複雜度極高,且缺少合適的針對涉加密資產案件的調查取證工具,這導致辦案週期往往持續較長。

記者也從業內獲悉,目前國內區塊鏈與綜合技術的融合應用正被應用於此類案件的偵查,運用“區塊鏈+大數據”的技術框架,並結合機器學習、數據建模、相似度計算、特徵工程等關鍵技術,將傳統經濟類案件的偵查方式應用到數字貨幣的相關案件。

“涉加密資產的案件與傳統案件偵破途徑不同,爲案件偵破帶來挑戰。鏈上天眼的資料庫集成了全球監管態勢信息以及國內相關的參考案例庫,可以爲執法人員提供一個能夠獲取區塊鏈和虛擬幣知識、查閱辦案相關材料和學習軟件使用技能的途徑,包括最前沿的國內外資訊、交易所信息、案件庫、起訴書等,旨在幫助執法人員快速瞭解區塊鏈,以應對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花樣迭出的新型犯罪方式。此外,鏈上天眼採用實時監控體系,全天候監控鏈上異動,洞悉可疑地址的行爲特徵,實時預警,實現了早發現、早監控、早溯源的治理體系。”前述歐科雲鏈負責人受訪時指出。

跨境支付渠道或將重點監控

此外,個人賬戶的異常還與“地下錢莊”走跨境支付渠道有關,因此在前端對於個人賬戶實施風險管控,而後端則重點監控跨境支付領域的不法行爲。

記者瞭解到,就在今年1月,國家外匯管理部門聯合公安機關公佈了一批特大型跨境支付渠道的案件,其中一起甘肅破獲的特大地下錢莊案件,涉案金額高達756億元,涉案銀行賬戶多達8000多個,流水每天達數千萬。此案件涉案銀行賬戶有着相似的背景——不少是由沿海的進出口貿易企業,或是生產出口產品工廠的法定代表人、財務人員開立的。

“之所以有同行選擇用境內對私賬戶收取人民幣貨款,是因爲用人民幣結算沒有結匯成本,到賬速度更快。對於資金來源是否安全,我們無從分辨。這類結算方式容易被洗錢分子鑽漏洞,從而讓‘問題’資金流入合規合法賬戶,導致賬戶被公安機關凍結。”4月14日,長三角地區一位外貿行業人士劉冰(化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XTransfer聯合創始人兼CRO姚偉春則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當前環境下,外貿企業選擇合規、穩定的收款賬戶尤爲重要,作爲一家一站式外貿企業跨境金融和風控服務公司,結合當下反洗錢政策趨嚴的形勢,建議外貿企業應當注重對交易對象的資質等背景調查,選擇合規的收款方式,謹慎使用自己的賬戶,拒絕利益誘惑。

在姚偉春看來,藉助一些風控能力出色的第三方支付平臺,能一定程度上幫助外貿企業進行風險防範,同時更加快速、流暢地完成收款和結匯,達到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平衡點,尤其適合缺乏專業內控、財會人員的中小微企業。

“如果要根本性地解決外貿領域的支付及風控痛點,唯一的辦法就是數字化、電子化。以XTransfer爲例,通過與全球各國金融機構合作,建立跨國大集團級全球多幣種統一結算平臺,並自主研發反洗錢風控基礎設施,在不降低銀行反欺詐、反洗錢等合規要求的前提下,提供外貿收款、風控服務等在內的綜合解決方案。XTransfer以真實的實物貿易背景爲依託,確保每筆交易的合規性。基於大數據和AI驅動的智能風控系統,XTransfer保障客戶的收款賬戶安全穩定可用。”姚偉春表示。

姚偉春最後強調,對於中小微外貿企業來說,務必要樹立和加強風險防範意識,切忌因利益誘惑掉入外貿騙局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