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齊 慧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超33億劑次。這麼大量的疫苗被接種,其背後冷鏈物流運輸功不可沒。

近幾年,冷鏈物流在百姓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除疫苗外,肉類、水果、蔬菜、水產品、乳品、速凍食品等均離不開冷鏈運輸。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和消費升級快速提升的雙重影響下,我國冷鏈物流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

“不過,我國冷鏈物流發展仍面臨不少突出瓶頸和痛點難點卡點問題,難以充分滿足市場需求。”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蕭賡指出,冷鏈物流是我國發揮強大國內市場優勢和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領域,對保障食品和醫藥產品安全、建設人民滿意交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冷靜面對機遇和挑戰。未來,要通過構建國家冷鏈物流骨幹通道,不斷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

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產地銷地冷鏈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冷鏈裝備水平顯著提升。數據顯示,2020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超過3800億元,冷庫庫容近1.8億立方米,冷藏車保有量約28.7萬輛,分別是“十二五”末期的2.1倍、2倍和3倍左右。

蕭賡分析說,當前,冷鏈物流市場蓬勃發展呈現出新特徵,在物流供給規模增大和需求多樣化的帶動下,不同品類、不同來源產品的冷鏈物流發展細分加快,差異化服務增多;在生鮮電商、自採直銷等新業態助推下,食品冷鏈物流形成產地放射、中心城市彙集的形態;隨着交通運輸網絡的完善,冷鏈物流資源加快向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彙集,在空間分佈上更加集約。

與此同時,市場主體不斷擴大。我國冷鏈物流企業之間整合、併購、重組加快,冷鏈倉儲、運輸、配送、裝備製造等領域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全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規模佔市場總規模接近20%,資源整合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冷鏈市場需求增加、冷鏈行業監管規範、冷鏈產業資源投入力度持續增強等利好,將推動冷鏈領域全產業鏈加快轉型升級,快速向數字化、智能化和體系化等縱深方向發展,冷鏈產業持續向好。”順豐冷運總裁危平介紹,2021年順豐冷運及醫藥業務實現不含稅營業收入78億元,同比增長20.1%。當前,冷鏈行業處於企業規模小、競爭分散的階段,但政府及社會的空前重視和加強監管,以及資本持續加碼,均推動行業加速整合、走向高質量發展。

加快補短板

“總體看,我國冷鏈物流仍處於發展階段,冷鏈物流體系尚不健全,存在冷鏈流通率偏低、損耗偏大、成本較高等短板,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蕭賡說。

數據顯示,雖然總量有較大提升,但我國人均冷庫容量僅爲0.13立方米,遠低於美國(0.49)、日本(0.32)、韓國(0.28)水平。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冷鏈基礎設施薄弱,結構性失衡問題突出。中轉聯運換裝和兩端干支銜接易脫冷斷鏈,城市人均冷庫容量偏小,農村前端預冷和港站樞紐冷鏈設施資源不足,冷鏈物流設施在區域分佈、產銷地分佈、溫區功能等方面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

其次,我國農產品流通環節多,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偏低,流通效率低,導致物流成本增加,難以把控供應鏈質量,貨物損耗率居高不下。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成本佔總成本的30%至40%,損耗率達10%至15%。

同時,我國冷鏈物流作業仍以人工爲主,自動化智能化分揀、搬運、裝卸等設施設備應用不足,冷鏈作業專業化水平不高制約整體效率提升。冷藏車等配套設施數量少且技術水平不高,特別是新能源冷藏車發展滯後。對比國際,我國冷藏車數量僅佔貨運汽車總量的0.3%左右,而主要發達國家佔比高達0.8%至3%。我國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智能氣調、精準控溫、智能倉儲、無接觸配送、大數據補貨等新型冷鏈物流信息化技術仍處在探索推廣階段,有很大提升空間。

“除硬件外,冷鏈物流標準體系還有待完善,目前冷鏈物流從生產到流通、消費各環節缺少統一標準,強制性標準少,銜接不緊密,全鏈條、協同化的冷鏈物流監管體系尚未建立,信息化監管能力不足,冷鏈專業人才培養不足,這些都制約了行業發展。”蕭賡表示。

構建骨幹通道

“‘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對中國冷鏈物流企業來說利好不斷。冷鏈物流已由起初的新興需求轉變爲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與剛性需求,冷鏈產業體系現代化進入了‘快車道’。”危平說。

2021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要求聚焦制約冷鏈物流發展的突出瓶頸和痛點難點卡點,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暢通通道運行網絡,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健全監管保障機制,加快建立暢通高效、安全綠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

圍繞現代冷鏈物流體系總體佈局,《規劃》提出加快形成高效銜接的三級冷鏈物流節點,構建服務國內產銷、國際進出口的兩大冷鏈物流系統,建設設施集約、運輸高效、服務優質、安全可靠的國內國際一體化冷鏈物流網絡;建設北部、魯陝藏、長江、南部等“四橫”冷鏈物流大通道,以及西部、二廣、京鄂閩、東部沿海等“四縱”冷鏈物流大通道,形成內外聯通的“四橫四縱”國家冷鏈物流骨幹通道網絡。

今年4月,交通運輸部牽頭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冷鏈物流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聚焦冷鏈運輸發展面臨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推進冷鏈物流運輸暢通高效、智慧便捷、安全規範發展,爲保障食品流通安全,減少食品流通環節浪費,推動消費升級和培育新增長點,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交通運輸貫穿冷鏈物流始終,是冷鏈物流發展的基礎環節、重要載體和先導力量。未來應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爲充分發揮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作用,就需要各部門協同發力、整體謀劃、綜合施策,共同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蕭賡分析指出。

首先,優化冷鏈物流樞紐和通道佈局。引導各地錯位發展、分工協同,打造通達全球、服務全國、聯動產業的冷鏈物流組織中樞,提升冷鏈運輸通道能力,推動形成集約、高效的冷鏈運輸通道。

其次,支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推動港站樞紐強化冷鏈組織功能,支持具有冷鏈功能的綜合貨運樞紐建設,綜合強化城市配送中心及鄉鎮運輸服務站的冷鏈服務功能。同時,發展冷鏈物流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結合新興技術,推動冷鏈直達運輸集約發展,深化樞紐、口岸、產業聯動,進一步暢通冷鏈國內國際雙循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