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人頭’賺佣金”“當羣主領工資”“按天按小時計算利息”“收益超乎你想象”……在網上遇到這樣的“好事兒”,你信嗎?

近年來,打着“能賺錢”旗號,吸引用戶下載手機應用的現象不時出現。有的號稱“看視頻能賺錢”,想提現必須不斷發展新用戶,拉來的“人頭”越多,金額越高;有的“電商內購返利羣”中,有數百個成員,卻無人購買商品,羣主鼓勵成員發展下線,以此獲得“獎勵”……這類手機應用覆蓋領域很廣,包括新聞閱讀、電商購物、影音播放、健康運動等,下載量少則數萬,多則上百萬、千萬。近期,一些專事刷讚的機構和平臺出現卷錢跑路現象,凸顯行業亂象。

介紹他人下載、使用這類“拉人頭”的手機應用,用戶可以獲得返利,平臺也能在短時間內吸納大量用戶,看似一舉兩得,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這是因爲,這類手機應用往往不是提供實際的商品或服務,而是廣泛存在着“拉人頭”發展下線、收取人頭費獲利等情形,一些手法近似於傳銷。很多用戶、消費者均對此提出過質疑,針對一些涉嫌違法犯罪的行爲,有關部門也進行了查處。

數字經濟時代,用戶是各類平臺發展的基礎。只有不斷挖掘新的用戶,才能更好推動產品、服務或者基於使用場景的迭代和創新。然而,如果平臺盈利靠的不是實際商品或服務,而是單單以承諾高額返利爲噱頭,再加上“拉人頭”的方式,使得老用戶、新用戶之間構成上下層級,人頭數與用戶獲利掛鉤等情形,部分模式與傳銷的構成要件相似,很有可能就是“傳銷陷阱”。相比線下傳銷,披着互聯網外衣、打着“分享經濟”旗號的線上傳銷,模式更多、隱蔽性更強,涉及的人數、金額也往往呈指數級增長,危害明顯。在一些虛假宣傳的誘導下,不少人特別是老年人羣體,由於缺乏虛假信息的鑑別能力,也更加容易“中招”。

對症下藥,纔能有效治理。一方面,嚴格明晰營銷與傳銷的界限,對具備拉人頭、交入門費、層級計酬等特徵的營銷行爲,加大查處力度,及時發佈預警信息。同時,由於手機應用監管存在一定盲區,容易滋生傳銷行爲。網信、市監、公安等部門要形成監管合力,對不具備相關服務資質的手機應用,要及時下架處理,防止其藉助網絡大規模擴散。另一方面,對部分應用的母公司存在改頭換面、反覆觸碰傳銷紅線的行爲,要建立“黑名單”制度,防止其更換“馬甲”、死灰復燃。依法加強監管,嚴防“虛假流量”背後的傳銷行爲,纔能有效遏制這種“拉人頭”的行爲,不讓“分享經濟”變了味。

誘導拉人是賺錢APP的套路,賺不到錢纔是賺錢APP的實質。認清真相,增強防範意識,莫把“拉人頭”當成“分享”,對廣大網民也是一堂新的“防詐課”。從長遠看,加強手機應用審覈、從源頭防起,加強運營監管、從過程抓起,提升網民素養、從每個人做起,立體施策、精準治理、共同發力,才能標本兼治,助力打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