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珠”一直是“至純天珠”仿品的代名詞,但其實“至純”這個詞其實也是近代纔出現冠名給天珠的。本質是爲了和其他歷史階段的“蝕花珠”做一些區分,但現在更重要的是和這些假貨進行區分。天珠市場這火爆的十年間實在是讓所有人都眼紅,一萬收的珠子放幾個月身價就能漲數倍不止。行情的火爆必然會引來不法商人的注意,有些人入場時間較晚,大資金囤貨難度較大,所以期初就只能進行仿製。後來便自成一派,開始虛擬傳說進行革新性製假的更是不勝枚舉,這就像極了2018年的比特幣市場一樣,每天都是翻倍價,後來果斷運營商自己出代幣來炒,反正都是龐氏騙局,有入坑的韭菜就能割。

說正題開始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纔是“至純天珠”,古代藏族初期是無法生產天珠的,天珠的前身是兩河流域的“蝕花珠”,從尼泊爾、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傳入吐蕃。直到初唐時期藏族人民纔有了自己的天珠製作工藝,此時藏民都稱呼其爲“瑟”珠。最讓人熟知的便是文成公主入藏隨身帶的釋迦牟尼等身佛,入藏後被鑲嵌了近數百枚天珠來彰顯尊貴。古代“瑟”珠的生產流程可以大致概況爲打磨→白化→黑化→固色→打孔,先用纏絲瑪瑙初步打磨出天珠的雛形,之後整體用白化劑侵染,再用抗染劑在珠子表面刻畫花紋後黑化侵染。高溫焙燒固色後開始珠身的整體打磨,最後用解玉砂進行對穿打孔,一顆天珠就製作成功了。

至純天珠存世量畢竟稀少,圈子也小,於是許多“假珠子”便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仿珠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清以及之後的琉璃器仿製品,藏地常用蛇紋石或者螢石來製作替代品,其實這種仿珠也擁有大幾十年甚至百年曆史,不過價值不高。現今比較流行的就是“臺灣珠”,最早一批也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的光景。這種珠子最厲害的宣傳方式便是想出了一個口號叫做“天珠沒有真假,只有新老”,一下子把自己地位跟至純天珠拉齊了。許多喜歡古珠又不懂的朋友就被這句話忽悠的很透徹,既然沒有真假,那我幾十萬的虎牙天珠買不起,花幾千買個仿品總沒問題吧,反正沒有真假一說,但這樣的說法您真的相信嗎?

仿製品

天珠不僅是一個藝術品,更承載了歷史、宗教以及文化,這就完全可以歸屬於古董範疇,那古董怎麼就不分真假了?博物館裏的青花瓷瓶跟你在小商品城批發來的材質都是陶土,看您那個能把博物館裏的真品換出來不。像這些拋出客觀事實,不去研究珠體的包漿、咬色、風化,單單從宗教和道德意義上去評價的方式完全就是耍流氓。但如今這種耍流氓的方式卻深得人心,好多人甚至開始收藏起了“老臺灣珠”。這種成本幾元至幾百元的珠子價格也炒到了幾百到幾千元一顆不等,品相好的更是水漲船高。其中也不乏工藝精良的仿珠確實做的很好看,作爲工藝品來欣賞其咬色做的很完美,只不過仿不出千年的包漿皮殼,除此之外真的可以以假亂真。不過這些仿品當中也存在着很可笑的一種異類,就是所謂的象雄天珠。

臺灣仿製品

現在市面上所流傳的象雄天珠是起初臺灣仿珠裏工藝最差的一批,碩大的珠體與巨大的孔道,整體紅綠不均的外殼,強酸咬蝕的臆造花紋,無處不透露着劣質。但這些卻深受“國寶幫”的喜愛,價格低廉可以滿足他們一夜暴富的夢想。別看無人問津,這些人很會營銷,他們把斷章取義應用的十分透徹,往往是真珠子的鑑定方法下面放着這些劣質商品的圖片,加之P的一手好圖,弄個軟文起個名字就寫出一篇文章叫“某某拍賣會成交上億元天珠”,當然配圖還是他們手裏的劣質珠子。

劣質象雄天珠

許多魚目混珠的“天珠”不知欺騙了多少無知小白,科普一下,古象雄時期出土的天珠多爲崩系或者措思,跟這種所謂的象雄天珠毫無干係。另外一些所謂的料器、法螺、隕石、蒙天珠等等都與天珠無關,列爲收藏可要擦亮雙眼。

仿品集合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