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A-soul組合成員珈樂宣佈進入“直播休眠”狀態的消息,讓“虛擬偶像”再度進入公衆關注的聚光燈下。

作爲一個虛擬女團,A-soul的5位成員雖然都由真人扮演,卻通過真人穿戴動捕設備以及光學動捕技術,實時將人的動作轉化爲虛擬形象的動作。因此,呈現在觀衆眼前的都是虛擬動畫形象。其實,從初音未來用一首《甩蔥歌》讓綠色雙馬尾的“歌姬”形象火出圈,到洛天依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再到衆多虛擬歌手、虛擬主播活躍於各種情境中,虛擬偶像已經在我們的世界“生活”很久了。

虛擬偶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僅構成了互聯網時代的獨特景觀,也爲“追星”二字賦予了全新定義。我們可以用技術發展、資本行爲來解釋,也可以定義爲文化遊戲、傳播現象,但最直觀的感受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正成爲它們的粉絲,喜愛程度甚至超過了真人偶像。

原因不難理解,追星的本質就是“幻情”,在技術濾鏡加持下,無論外形、人設,還是聲音、才藝,虛擬偶像都可以比真人更完美,更能戳中人心;而且,虛擬偶像是更加純粹的“偶像”,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生活瑣事,於是爭議更少,人設崩塌的風險也更小。正如年輕網友所言,“只有二次元人不會‘塌房’”。諮詢機構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虛擬偶像核心市場規模達34.6億元,帶動周邊市場規模645.6億元,其市場潛力不言而喻。

但烈火烹油、鮮花着錦的另一面,是很多角色形象依舊十分單薄,或者僅僅停留於博人眼球階段,背後的資本運行模式尚需完善。想要真正實現高附加值、可持續的正反饋,依然有不少瓶頸需要突破。畢竟,偶像是虛擬的,背後的人卻是真實的。比如此次A-soul事件就引發了關於“中之人”權益保障、經濟利益分配等議題的思考;有時候,虛擬偶像也會“翻車”,就在去年年底,上海迪士尼樂園裏的玲娜貝兒就在與遊客互動時引發了不滿,導致“玲娜貝兒下頭”衝上熱搜。

說到底,我們如今看到的大部分虛擬偶像,依然受限於流量邏輯。扮演者、配音員、營銷團隊、圈層粉絲,一同寫下了驅動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流量密碼。爲了吸引粉絲關注、增強粉絲黏性,爲虛擬偶像製造話題甚至緋聞的操作也屢見不鮮。這本無可厚非,畢竟故事是人設的重要內核,好的人設既可以成爲粉絲的情感寄託,也能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但是,有必要關心,隨着虛擬偶像經濟的發展,如何守住流量邊界,避免重蹈“飯圈”覆轍。

虛擬偶像是一個角色、一個符號,更是團隊智慧、價值觀的集中呈現,想要邁過橫亙在產品設計與長期運營之間的門檻,團隊首先要確立清醒的目標與理性的價值觀。現實生活中,很多明星偶像常常投身公益、服務社會,傳遞正能量,這未嘗不可以爲虛擬偶像們帶來啓示,在技術向善、流量向善的過程中把“星路”越走越寬。當然,廣大粉絲也應努力兼顧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與自己喜愛的虛擬偶像和諧相處,在腳踏實地中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