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法國著名媒體《星期天週報》刊登了法國左派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時期的總理艾迪特·克萊松(Edith Cresson)女士的專訪。儘管任期只有短短的十個半月,但作爲第一位打入法國總理府這個“男權堡壘”的第一位女總理,她在採訪中尖銳地諷刺道:法國的政治階層具有“大男子主義(machiste)”。她還向她的後繼者表達了自己的祝福:“我對她沒有任何建議,我只想和她說(這個崗位)需要很多勇氣。”

專訪刊出的第二天,5月16日傍晚,有關新總理人選的懸念終於落定。連任成功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任命伊麗莎白·博爾內(Elisabeth Borne)接替讓·卡斯泰(Jean Castex)成爲法國新任總理。19時,博爾內乘車抵達法國總理官邸馬提尼翁宮,與卡斯泰進行權力交接。在致辭中她將自己的任命“獻給所有的小女孩”,並且祝願她們:“加油,向着你們的夢想前進。”

履歷

博爾內1961年4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第15區,母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法國人,父親則是一位流亡法國的俄羅斯裔猶太人。僥倖逃過二戰期間德國納粹的種族滅絕政策後,博爾內的父親與於1950年歸化入法國籍。1972年,博爾內剛剛滿十歲時,父親便因病去世。也正因此,博爾內成了屬於受國家承認的“國家收養孤兒(Pupille de la Nation)”身份,這一特殊身份幫助她獲得了一定的國家支持,加之自己努力勤奮,最終得以順利完成高等教育。

1981年,博爾納畢業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 de Paris)。此後又在精英學校系統內法國國立橋路學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進一步學習。此外,她還並擁有著名國際獨立教育機構——工程師學院(Collège des ingénieurs,CDI)的工商管理碩士(MBA)文憑。

畢業後,她於1987年首先進入進入法國政府裝備部就職。1990年代,她先後爲兩位左派部長里約納爾·若斯潘(Lionel Jospin),雅克·朗(Jack Lang)效力。若斯潘成爲總理後,她又進入總理官邸擔任交通事務顧問。2002年右派贏得總統和立法會選舉後,博爾內回到私營領域擔任法國鐵路公司(Société nationale des chemins de fer français ,SNCF)的戰略主任,此後加入法國第三大市政工程建築與特許經營企業Eiffage集團,管理經營許可的相關事項。再之後,她又陸續在巴黎市政廳就職,2014到2015年作爲時任環保部部長賽格蘭娜·羅雅爾(Ségolène Royal)的辦公廳主任保證部門的正常運轉。在2017年加入馬克龍政府前,她在巴黎公共交通自主集團(Régie autonome des transports parisiens ,RATP)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管理這個全法國最大的公共交通系統。

馬克龍2017年當選總統後,博爾內在總理愛德華·菲利普(Edouard Phillipe)內閣中負責交通事務,之後轉任團結與生態轉換部長,並在自2020年7月開始的卡斯泰內閣中擔任勞動、就業與職業融入部長。

在馬克龍首個任期中也正是多虧了博爾內,才得以推行一系列艱難的改革。尤其是在剛剛上任後完成的國家鐵路公司改革以及之後更有爭議性的失業保險金改革。

儘管博爾內正式進入馬克龍政府前始終與法國政壇傳統的左翼大黨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一直關係密切,與不少社會黨人士交情良好,但是她任部長後推行的改革卻都有明顯的右翼傾向。在國家鐵路公司改革中博爾內憑藉之前自己在法國鐵路公司以及巴黎公共交通自主集團任職的經驗,推動了法國鐵路系統的競爭開放,打破了之前由法國鐵路公司一家壟斷的情況。她還通過一系列鐵腕措施,廢除了SNCF公司授予新招募員工的“鐵路工人”身份,降低了公司社保開支。而在勞動部長位置上,她則是失業保險改革的推動者,收緊失業金的發放條件,不僅緩解了一直以來困擾法國的失業問題,還爲疫情後經濟復甦提供了勞動力。

懸念

博爾內在政府中豐富的任職經驗以及在左派和右派中相對較好的人緣,使她最終得以在總理候選人中最終脫穎而出,成爲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曆史上第二位女總理。

自從在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中勝出以來,馬克龍爲了籠絡左派選民增加勝算,在第二輪投票前的競選過程中強調自己在生態轉型以及社會問題上的提議。正因如此,在勝選後第一次外出視察時,馬克龍提到自己第二任期的總理將着力於“社會、環保以及生產力問題。”在馬克龍勝選後的第一週裏博爾內與農業和食品部部長朱利安·德諾曼迪(Julien Denormandie)憑藉豐富的從政經驗以及對政府運行規則的高超熟悉度一直是新總理熱門人選。

但馬克龍對新總理人選始終保持着懸念,卡斯泰內閣也不得不繼續超期服役。不希望繼續留任的文化部部長羅斯琳·芭施洛(Roselyne Bachelot)甚至在記者面前說:“可憐了老子的飛機票”。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馬克龍本人對總理任命的重視以及該位置的棘手程度。

2017年選擇菲利普爲總理,馬克龍有着明確策略——當時希望藉由任命右派出身的菲利普做總理來分化右派,鞏固自己的選民基礎。而此次連任成功,隨着政治局勢發生的變化,馬克龍在總理人選上也有着不同的考量。由於在兩輪投票間馬克龍表現出了明顯的左傾趨勢,此次總理任命明顯需要更加照顧左派選民的情緒。

在兩位部長之外,馬克龍同時也把橄欖枝伸向了兩位左派社會黨人物:維羅妮可·裴達格(Véronique Bédague)和瓦萊麗·拉波(Valérie Rabault)。前者是國家行政學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ENA)的畢業生,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巴黎市政府中工作過,2014-2017年曾擔任過前左派總理瑪紐爾·瓦爾斯(Manuel Valls)的辦公室主任。後者則是目前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在國民議會中的負責人。只不過這兩位都拒絕了馬克龍的提議。

另一位進入馬克龍“法眼”的候選人是卡特琳娜·沃特蘭(Catherine Vautrin),這位出身法國右派共和黨的政客現爲蘭斯都市區議會主席,之前擔任過國民議會副議長。但她在性少數議題上的激進立場,以及與前總統薩科齊的親密關係使她在最後一刻落選。一方面,馬克龍最重要的兩位合作者國民議會議長理查德·費朗 (Richard Ferrand)以及“民主運動(MoDem)”領導人弗朗索瓦·貝魯(François Bayrou)出於團結左派選民的考量堅決反對這一提名;另一方面,馬克龍爲了避免落下對薩科齊“言聽計從”、成爲薩科齊“木偶”的口實放棄了提名沃特蘭。

以上諸多因素導致此次總理任命一推再推。即使5月15日晚最終敲定了人選,馬克龍還是在次日正式宣佈任命前親自致電薩科齊,告知後者自己的選擇以及背後的考量。

“安全”計劃

縱觀博爾內的履歷不難發現,這位新任總理從未參加過競選,不僅缺乏地方根基而且在政壇中也缺少一定的影響力,是一位典型的“技術官僚”。這也與馬克龍自從2017年上任以來行使總統權力的風格有關,馬克龍更希望總理能夠成爲總統意志的執行者。這一風格也就要求總理對政府事務足夠熟悉,但同時又不能有過多的個人政治野心。以此看來,缺少民意代表經歷且一直保持低調的博爾內是不二之選。

一方面,她從馬克龍擔任總統以來就在政府任職,對政府事務相當熟悉。同時她與左派關係密切,可以籠絡左派選民,爲之後即將到來的立法選舉增添勝算。最重要的是,技術官僚出身的博爾內缺乏地方根基,其權力完全來自於馬克龍的任命。這一點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保證其對馬克龍的“忠誠”。

但左派又是否會任博爾內擺佈呢?在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中獲得超過20%的激進左翼候選人讓-呂克·梅郎雄(Jean-Luc Mélenchon)顯然不會,在博爾內的任命公佈後他就諷刺道:“沒人在乎她是不是真的右派;反正這個職位是一個‘臨時工’崗”。這位最近將所有左派政黨統一起來組成選舉聯盟的政壇老將的雄心很明顯:通過立法會選舉將自己變成馬克龍手下最桀驁不馴的總理。

(張鈺韜,巴黎政治學院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