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 白雲怡 張卉】澳大利亞將於當地時間21日舉行大選,現任總理莫里森所在的聯盟黨將與阿爾巴尼斯作爲黨首的最大在野黨工黨角逐未來3年的執政權。在疫情、物價等一系列社會經濟話題受到選民關注之際,“反華牌”卻頻繁被兩黨利用,罕見主導此次大選。

儘管選前民調顯示,將中澳關係拖入低谷的莫里森政府在支持率上落後,工黨有望再次上臺執政。但來自中國與澳大利亞的多名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種種跡象顯示,即使政府更迭,中澳關係也難以在短期內重回正軌。澳大利亞的政治現狀決定了,無論誰當選都將服從於美國意志,哪怕這意味着對澳自身長期利益的犧牲,而這一點不以個人和黨派差別爲轉移。

選情膠着,在野黨對莫里森連任發起有力挑戰

當地時間21日,澳大利亞將舉行3年一次的聯邦選舉,選民將投票選出衆議院所有151個席位和參議院76個席位中的40席。在衆議院選舉中獲得過半席位即76席以上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成爲澳大利亞執政黨或政黨聯盟,其黨首自動成爲澳大利亞總理。

目前,前副總理阿爾巴尼斯作爲黨首的在野黨工黨是現任總理莫里森帶領的聯盟黨(自由黨和國家黨組成的政黨聯盟)最有力的挑戰者。選前民調顯示,工黨的支持率保持領先態勢,但領先的支持率從兩週前的4-8個百分點下降至2個百分點,這不僅增加了選舉的懸念,也提高了沒有政黨能拿下衆議院半數席位、出現“懸浮議會”的可能性。

儘管投票日僅爲21日一天,但誰將上臺執政的確切答案或許需要一週甚至更長時間來確認,這很大程度上與澳大利亞的選舉制度相關。該國採取比較爲少見的“偏好投票制”,讓選民以填志願的方式,將所有候選人按照喜好依序排列。在開票時,又採取必須達到50%的強制多數,這使膠着選區的開票時間拉長,選情更加難以預測。

莫里森於2018年接替辭職的特恩布爾成爲澳大利亞總理,並於2019年獲得連任,但其領導的政府在過去3年中的表現卻讓很多選民不滿。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20日發表社論明確表示,莫里森政府不值得連任。

《悉尼先驅晨報》稱,莫里森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沒有實施足夠的改革,且錯失了抓住清潔能源轉型帶來的經濟機遇。在其任期中,澳大利亞出現了曠日持久的森林大火以及導致大量民衆受災的洪水,面對這些災難,澳國內普遍批評莫里森政府應對不力。此外,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會議期間,莫里森因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行動遲緩也引發民衆不滿。

澳大利亞媒體認爲,在反腐敗、政府誠信等問題上,莫里森政府也令人失望。2021年,澳大利亞單方面撕毀與法國的常規潛艇交易,轉而與美國和英國簽署“奧庫斯(AUKUS)”協議,以至於法國總統馬克龍怒斥莫里森是個“騙子”。

莫里森政府的種種表現帶來了民意的變化,英國《衛報》援引當地民衆的話稱,莫里森“缺乏誠信或責任感”,“是一個沒有政治遺產,也沒有未來議程的人,這一點非常明顯。”

“反華牌”頻出,兩黨紛紛將矛頭指向中國

針對此次大選,法新社整理出了聯盟黨與工黨激烈交鋒的五大議題,包括物價飆漲、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政府信任度以及打擊貪腐。雖然這顯示出大部分選民的關注點集中在民生等經濟社會議題上,但外交事務,尤其是對華政策卻成爲大選前兩個黨派炒作的重點議題。

在大選造勢期間,莫里森政府就把“經濟不確定性”和“安全威脅”作爲競選的主要議題。莫里森警告民衆,“改寫世界秩序的新勢力”已顯露苗頭,對“現有自由秩序”構成嚴重威脅,聯盟黨的其他成員甚至指責“外國勢力”干涉和操縱澳大利亞選舉,將矛頭直指中國。

3月下旬,中國與所羅門羣島簽署《中所安全合作協議》,這在某些澳大利亞政客口中成爲“中國干涉選舉”的“證據”。澳內政部長凱倫·安德魯斯聲稱,中國選在澳大利亞選舉前公佈上述協議是“別有用心”,目的是引起澳大利亞民衆對現政府的不滿,破壞聯盟黨的連任機會。

與此同時,聯盟黨還頻繁攻擊工黨“經常站在中國一邊”,工黨則也擺出了對華強硬的立場,一方面抨擊莫里森政府“讓所羅門羣島倒向中國是二戰後最大的外交失敗”,另一方面宣稱“改變行爲的不是澳大利亞政府或澳大利亞,而是中國”,正如“德國之聲”在一篇報道所提到的:“都是中國的錯。”

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前期選戰情況來看,“反華牌”很罕見地主導了此次澳大利亞大選的議題。執政黨長期扮演對華強硬的角色,而工黨也唯恐外界認爲會對中國軟弱或重回陸克文時期的對華態度,並迫切希望獲得美國的支持,因此反華的“調門”也不低。

美國《外交學人》網站近日刊發的一篇文章認爲,作爲澳大利亞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管控好與中國的關係應該是選舉議題之一,但澳大利亞與其最大貿易伙伴之間卻沒有任何政府層面的接觸,任由“中國問題”演變爲“誰更有資格保護國家安全”的黨爭議題。

陳弘指出,澳大利亞在外交上既不成熟,又缺乏獨立性,甚至把美國的全球戰略置於自身的長遠利益之上,這是兩黨的通病,也是中澳關係難以好轉的癥結所在。

受莫里森政府對華政策影響,本屆大選中澳大利亞華人選民也有大幅改爲支持工黨的趨勢。澳大利亞本地中文媒體《今日澳洲》所做的中文網絡民調顯示,在參與調查的近7000名網友中,有將近75%的華人網友表示會在本屆大選中支持工黨,僅有18%左右的人支持聯盟黨。在參加過上次大選的華人選民中,有51.93%承認自己的投票選擇與過去不同,其中83.82%的人表明自己將轉投工黨。

目前,澳大利亞有超過120萬華人,佔澳大利亞總人口的約5.6%。有澳大利亞媒體分析認爲,支持黨派的轉變可能會在本屆大選中讓華人羣體成爲關鍵少數。

難以轉向,澳新政府對華政策或繼續脫離正軌

在莫里森執政的3年多時間內,中澳關係陷入了低谷。澳大利亞政治評論家和前外交官布魯斯·黑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因爲自身對種族主義問題的態度以及冷戰時期形成的世界觀,自由黨一直對亞洲,特別是中國持懷疑態度,沒能拋開對“共產主義”的偏見。過去15年,雙邊關係最糟糕的時期就是現在。相較之下,黑格認爲,2010年至2013年的工黨吉拉德政府較好地處理兩國關係。

這是否意味着,人們可以期待如果工黨在本屆選舉中獲勝,中澳關係有望重回正軌?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中,多名中外學者對這種預期均不持樂觀態度。

陳弘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無論誰獲勝,中澳關係的現狀和短期未來都看不到明顯的改善跡象。在對華態度上,兩黨在很多層面高度一致,“比如,在中國同所羅門羣島的安全合作問題上,兩黨都在炒作中國威脅論;在臺灣問題上,兩黨也基本跟隨美國的指揮棒。”

黑格說,近年來,隨着美國對華態度變得強硬,澳中關係脫離正軌。美國對華敵意加深,視中國爲主要競爭對手,並試圖招募其他國家來一起遏制中國,而澳大利亞則是“最成功的招募對象之一”。 

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於鐳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澳大利亞國內政治右轉是中澳關係蛻變的內生因素,而美國的施壓則是最重要的外生因素。澳大利亞國內主要政黨均同美國保持長期、密切聯繫,任何政黨或領導人如果不能得到美國認可,很難在黨內得到提升,更無法當選總理,即使當選其地位也無法穩固。前工黨總理陸克文和聯盟黨總理特恩布爾遭遇黨內“政變”並下臺的背後,都有美國的作用。“因此,無論誰當選澳大利亞下一任總理都會服從美國的意志,這不以個人喜好而轉移。”

於鐳同時表示,雖然近年來澳大利亞商界、民間、旅遊界等都有聲音,希望同中國緩和關係,以恢復經濟合作,但可以預計的是,澳新政府僅會設法推動中國進口澳更多產品,但仍會嚴格限制中國在澳投資,中澳“半脫鉤”仍會繼續。

陳弘預計,新政府上臺後勢必將對南太問題進一步炒作,工黨已明確提出對南太加大援助、提升澳大利亞在地區存在感的計劃。不排除澳大利亞新政府可能在南太蓄意製造摩擦,或把南太地區變爲大國競爭的“競技場”。這名專家表示,此外,新政府還有可能轉變澳大利亞以往防禦爲主的國防政策,通過“奧庫斯”協議等增加其國防政策中的攻擊性,而達爾文港問題也有可能再被拿出來炒作。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