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國內“首部古裝諜戰”噱頭播出的《風起隴西》,在央視CCTV8“灰頭土臉”地播完了。

說“灰頭土臉”,是《風起隴西》高調上線,但在央視的收視卻不忍卒視。

不僅比不上CCTV1的《新居之約》和《青山不墨》,連自己頻道的《親愛的小孩》和《心居》,甚至是同步播出的《高興的酸甜苦辣》也都超過了它。

一時間矛頭直接指向了主演陳坤。

爲什麼是陳坤?

網友直接拿事實說話。不算《風起隴西》,近年陳坤主演的幾部大戲無一熱播,全部仆街

尤其是上一部同樣在央8播出的古裝長劇《天盛長歌》,口碑不錯,收視率卻低到嚇人。

再加上之前的主旋律正劇《和平之舟》,和大導演張黎合作的《輸贏》,更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網友總結說陳坤劇的去向,言情古偶去芒果臺,任務劇去CCTV1,職場劇去番茄臺,古裝諜戰劇去CCTV8,算盤打得挺精,但卻無一爆款。

現在的影視邏輯和很多人嘴裏的“爛片王”王晶的商業邏輯是一樣的:只要是爆款,再爛的劇也是好劇。

商業上不行,藝術上再好也意味着曲高和寡,可能慢慢就淡出觀衆視野,主流陣地,錢也就沒了。

可爲什麼陳坤不行呢?

想當年他主演的《像霧像雨又像風》《金粉世家》可是讓他紅得發紫,《讓子彈飛》《龍門飛甲》等都讓觀衆見識到讓他的俊臉給耽誤了的演技。

可又是什麼讓陳坤成爲收視毒藥了呢?

“演技浮誇,表演痕跡重“,是不少人吐槽不喜歡《風起隴西》裏陳坤的原因。

說回《風起隴西》。

在高開低走了兩週後,24集的故事結束後兩天來,有關此劇的熱度在網上卻不降反升,豆瓣評分竟然從結束前的7.8分回升到7.9分!

這是互聯網長尾效應的意思嗎?

同時在豆瓣上,一直追劇到最後的相當多的觀衆都高度評價了陳坤的演技:把各種悲傷演得層次分明,感情豐沛,簡直信手拈來。

看評價怎麼有點分裂的感覺。

同時關於最後結局,各人物走向分析等等,都成爲劇迷們熱衷談論的。

甚至出現了有關《風起隴西》的答題以及各種冷知識的發佈,例如高堂秉姓什麼?複姓高堂這件事知道的真不多。

馬伯庸小說改編的劇一向對歷史細節考究得嚴格、細緻,從佈景到服飾,從場合上的禮儀到辦事上的程序,都容易引起歷史劇迷的興趣和談資,因此每次播出都很有話題性。

但問題是除了《長安十二時辰》外,鮮有爆款,《古董局中局》《風起洛陽》等等,好像都有話題,但都沒成爲現象播出劇。

感覺好像挺熱,但其實就是一部分人在看。

《風起隴西》也不例外。

歸攏了下問題主要有幾個。

一、男人戲,缺少狗血情節,女生不愛看。

必須正視,國劇的收看觀衆大半壁江山是女性。

沒有貶低之意,但確實是較爲嚴肅的歷史劇,缺少情愛元素的,不太受女性觀衆待見。

馬伯庸的小說基本上是歷史推理類型小說,所改編的影視劇也基本上是類型劇。

國劇的一大特點是能將各種類型的劇都拍成愛情劇,各種狗血的感情戲。

而感情戲卻又是馬伯庸小說中偏少的成分,或者說女性在馬伯庸小說及影視劇中所佔比例一般都不太大。

《風起隴西》不搞對象,更沒有三角戀,雙男主也不耽美。

網上甚至有人開起了親王的玩笑,說《風起隴西》中有關柳瑩的故事比較細膩,其實是馬伯庸找人代筆的。

《風起隴西》之前在央視播出收視不利,矛頭都指向了陳坤,其實這是一部雙男主的戲。和陳坤對戲的白宇,作爲90後演員,已成爲公認的實力派。

和之前陳坤前後遭遇到的觀衆評價不同,白宇自始至終都得到了觀衆的認可。

二、信息密度太高,對於國內觀衆不太友好。

不是國內觀衆接受不了信息密度高的臺詞,實在是近年來國劇出貨量太大,注水太多,給很多人都養成了倍速看劇模式。

相對以往動輒五六十集的國劇,《風起隴西》的容量只有24集!

雖然故事背景是老少皆知的三國時期,但從小人物入手展開的故事,蜀魏兩國之間諜戰的複雜背景,臺詞裏的高密度敘事,增加了故事的張力,也加大了觀衆欣賞的難度。

一句話,欣賞門檻提高了。

這個門檻有對歷史知識的瞭解,有對人物的名和字、兩國同等官職的不同稱謂的繁瑣記憶等。

都說現在觀衆的語文知識越來越弱了,於是熒幕上罕見的一幕“漢譯漢”情景出現了。

當街亭失守,諸葛亮面聖自譴時,屏幕左側是演孔明的李光潔念出來的文言文,下面字幕卻打出白話文的翻譯來。

導演組已經照顧到了高密度信息對於娛樂性的“傷害”,但奈何這屆觀衆是“傷不起”啊。

看字幕的一定不願意看這類嚴肅性的類型劇,能聽到的又會瞧不起導演組的這個騷操作。

三、電影感的“傷害”不可小覷。

《風起隴西》的色彩、光線,都是熒幕上不常見的“電影質感”。

這部劇的導演是以《繡春刀》系列一戰成名的路陽,電影導演拍攝的電視劇,電影感很強。

按理說有電影感應該是好事,它提升了作品的美感。但硬幣有兩面,它在提升畫面美感的同時,也相應地抬高了欣賞的門檻。

電影的放映,是在黑暗的影廳裏,放映機投射到銀幕上,劇場相應地匹配音響等以幫助觀衆很好地欣賞。

而坐在電腦前、電視前的觀衆,看着《風起隴西》動輒光線有些昏暗的畫面,路陽電影慣有的那種蒼涼浪漫之美就成了不少人看劇的障礙。

同時電影院的播放是多個聲道同步進行,但在電視等小屏幕上,觀衆完全感受不到。

因此在家用播放設備不具備更多層次播出時,一味強調電影感的嫁接,未必是好事,換臺是分分鐘的事。

四、古裝戲的殼,諜戰劇的核,未必是好組合。

《風起隴西》裏的故事,如果情節不變,直接穿越到孤島時期的上海,換身衣服,撤下冷兵器,蜀魏兩國變成重慶和南京方面的對峙,絲毫沒有違和感。

爲什麼?

因爲臺詞太現代了。臺詞確實是高密度,但這種高密度的表達都是現代的詞彙和口語表達。有網友就說一聽見他們說“工作”就尬得難受。“能者上,庸者下”等等現當代詞彙語言比比皆是。

像“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我們熟悉的古裝劇臺詞氣氛和節奏,但換成“國家利益”之類的詞後,什麼感覺呢?

再如蜀國的情報機構司聞曹來了新高層,聶遠飾演的原老大把心思還用在查街亭失守上,卻沒料到空降兵對此根本不感興趣。

於是他的小舅子常遠就拿話去敲打他:做官,光業務好也不行啊。

雖然情節非常緊湊,演員表演也很到位,但就是往往這一兩句讓人忽然出戏。

還好就是常遠發揮了喜劇演員的特點,由導演特地安排他在每集結尾做“結案陳詞”的表演,以便讓受到臺詞信息密集傷害的觀衆得以“恍然大明白”。

雖然羅列了如上自以爲的《風起隴西》的收視不佳“罪責”,但其實該劇無論是製作形式,還是內容展現,都體現了創作者比較嚴肅的態度,那就是對得起觀衆的智商。

當然,中國觀衆的智商被國劇侮辱慣了,冷不丁有人禮貌面對,真還不太適應,因此《風起隴西》播出時收視遇冷實屬正常,過後在網上又形成熱點也是一個應該有的好現象。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