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煤電轉型,儘快擺脫中國“煤電爲王”的現狀,是實現中國能源轉型的重點和難點。近日,國際能源轉型學會 (ISETS) 、獨立的非營利性環境能源智庫Ember聯合發佈的《中國煤電發展的動因和轉型切入點》研究報告認爲,雖然增速低於預期,但中國煤電產能在“十三五”期間依然保持增長態勢。爲引導煤電從主力電源向調節型和保障型電源轉型,報告提出了四個政策切入點。

報告認爲,首先要通過抑制地方煤電熱情,解決煤電企業財政困難,和推動煤炭生產地區經濟多元化轉型,來破除煤電對舊有發展路徑的依賴,使轉型成爲可能。

此外,還應通過完善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電價等市場機制,助力煤電向系統調節型或基礎保障型電源轉型;並推動煤電轉型與煤炭政策聯動,在推動轉型的同時,保證煤電發揮託底保供和提高新能源消納能力的作用,使得轉型更加公正和可持續。

報告還強調,要優化轉型治理,推動包容性治理和強調從實踐中不斷學習修正的反思性治理,更好地應對轉型過程中的複雜棘手問題。

爲什麼煤電產能在“十三五”依然保持增長?報告認爲,這主要受四個原因驅動:緩解一部分地區供電緊張問題;通過“上大壓小”、建設清潔、高效的煤電機組優化發電結構;滿足供熱剛需,以減少散煤使用;服務“西電東送”戰略。

此外,參與調研的專家還指出,以下幾點因素亦爲部分煤電產能擴張的背後推手:地方煤電的熱情;煤電配額調度機制;碳市場在排放配額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未能有效解決煤電的環境負外部性問題;煤電過度投資帶來的負外部性問題;部分電力系統從業人員的慣性思維。

國際能源轉型學會理事長施訓鵬表示,煤電轉型既不能簡單理解爲“退煤”,又不是爲盲目投資煤電開綠燈,而是推動煤電從主力型電源向調節型和保障型電源轉型,讓煤電在儲能技術成熟前爲新能源發展保駕護航。

他認爲,隨着一系列中央和部門文件的出臺,煤電通過“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的三改聯動,實現“煤炭清潔高效應用”和“有序減量替代”的具體轉型方向也逐漸清晰起來。此外,煤電轉型在中國的提出,也爲其它煤電生產國能源減碳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鑑的“東方模式”。

“在紛亂的外部環境下,穩步推進煤電轉型變得尤爲重要。”施訓鵬也強調,煤電轉型絕非易事。“過快會影響能源安全,並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羣衆的基本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響。過慢又會拖慢中國減碳的腳步,爲‘雙碳’目標的達成製造困難。”

他表示,隨着煤電未來轉型方向的逐漸清晰,政策關注點也需要從抽象的方向設定,逐漸過渡到如何實際推進轉型過程。“而這首先需要將關於煤電轉型的政策討論拓展到電力系統-社會經濟-能源治理領域,而不是侷限於煤電產業的技術-經濟領域。”(新浪財經 劉麗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