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將技術、產業變成地緣政治工具,無疑違背了亞太地區的時代潮流。

新京報社論

當地時間5月23日下午,美國總統拜登在日本東京正式宣佈啓動“印太經濟框架”。這是拜登此次首訪亞洲的重頭戲。美國官方毫不掩飾地將這一經濟合作框架定義爲強化美國全球經濟領導力的工具,換言之,這一經濟合作框架並非爲了經濟,而具有明顯的地緣政治色彩。

5月22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同巴基斯坦外長比拉瓦爾在會談後共同會見記者。針對記者的相關提問,王毅表示,美國的“印太戰略”正在引發國際上尤其是亞太各國越來越多的警惕和擔憂。5月23日,王毅在廣州以視頻方式出席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第78屆年會開幕式並致辭,特別提到,堅持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旗幟鮮明地拒絕任何將軍事集團和陣營對抗引入亞太的圖謀。

美國用印太來取代亞太,本身就是要稀釋已經成熟的亞太經濟合作網絡,以陣營化的地緣政治思維切割亞太地區內生性的經貿合作網絡。

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將印太戰略作爲美國對外戰略的重中之重,不僅全盤接受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而且急劇升級了印太戰略的戰略等級,將美日澳印四方對話升級到了首腦層級。2021年,美英澳結成三方安全同盟,英美向澳大利亞提供核潛艇,對亞太的安全構成了尖銳的挑戰。此次,印太經濟合作框架的發起和成立,名義上是爲了經濟合作,其實還是地緣政治的延伸。

印太和亞太雖然只有一字之別,但是內涵和本質完全相反。簡單來說,亞太是歷史性成長的區域合作秩序,從幾百年前,亞太地區就形成了區域性貿易合作網絡,尤其是環南海地區形成了多方參與的貿易合作網絡。可以說,亞太代表着地緣經濟合作的邏輯,代表着亞太地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凝聚了亞太地區國家和人民過上好日子的美好願望。

反觀印太,最初是由德國地緣政治學者豪斯霍弗提出,其初衷就是爲新生的德意志帝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尋找可能性。印太就是生造和拼湊出來的概念,且具有鮮明的地緣政治,甚至是殖民主義色彩。此後日本將印太這一概念作爲發動侵略戰爭的理論根據,給亞太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可以看到,印太內含對抗和競爭的地緣政治邏輯,具有比較鮮明的陣營化的冷戰色彩。

亞太地區已經形成了複雜的、多層次的經濟合作網絡,除了亞太經合組織之外,還有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今年生效的RCEP,是全球最大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代表了亞太自發的經濟合作秩序的最新的共識和成果。美國爲了配合印太戰略,而發起印太經濟框架,從印太經濟框架“空蕩蕩”的內容來看,主要是爲了給美國的印太戰略糊上一層經濟合作的僞裝。

印太經濟框架並不是爲了推進區域內經貿合作,而是爲了拼湊一個產業和技術聯盟,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產業鏈“政治化”、“戰略化”的趨勢。印太經濟框架並非自由貿易框架,而主要指向半導體、清潔能源等,強化美國未來幾十年在技術創新和全球經濟的領導力和控制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印太經濟框架的成員國比較多,但是其成立之初就已經出現了分層,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技術發達國家是美國的核心盟國。通過產業鏈、核心技術的控制,美國的目標是加速產業從中國向東南亞、印度的轉移。

需要看到的是,產業以及技術具有雙重屬性,尤其是高技術產業既有戰略安全的屬性,也有商業屬性,一味將技術、產業變成地緣政治工具,無疑是違背了亞太地區的時代潮流,也不可能獲得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