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退市潮至,12家上市公司扎堆申請聽證

“最嚴退市新規”下,A股市場掀起退市潮。面臨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部分上市公司正企圖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第一財經統計發現,截至5月23日,今年以來已經有12家A股上市公司向交易所提交了聽證申請的公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1年同期,只有天翔退(300362.SZ)1家A股上市公司向交易所提交了聽證申請公告。

而2010年至2020年同期,這一數據爲0。

最後的掙扎

作爲12家向交易所提交聽證申請的公司之一,ST天首(000611.SZ)董事張先對第一財經記者描述了具體流程。

“‘五一節’過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也就是5月4號,公司收到了交易所下發的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告知書,要公司退市,此後公司有權向交易所申請聽證和申訴。如果沒有提交聽證申請,公司就直接退市了。”張先說道。

他表示,申請提完後公司需要給交易所組織材料,陳述爲什麼要提交申請,闡述公司觀點。交易所之後會組織聽證會,交易所委員再投票表決,是將公司退市還是進行覈查。

其中一家企業將其向交易所提交的聽證申請材料發給了第一財經記者,記者查閱後發現,該份材料主要內容詳細涵蓋了公司從建立之初、到後續經營成立子公司、業務遇到困難、以及爲脫困和發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並且着重強調了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審計意見的申辯,再分析了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後的一系列影響,最後請求監管給予公司重新審計或現場覈查的機會,保持公司現有的上市地位。

記者查閱上述公司發佈的公告內容,發現大多數公司只是將公司正申請聽證的信息對外給予了說明,但也有公司重申了提交聽證申請的背景及情況,瀕臨退市的原因。

2020年以來,隨着新《證券法》的實施,以及退市新規的落地,觸發強制退市標準的企業數量也出現上升。有機構表示,目前觸發強制退市的情況包括四類:交易類、財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其中財務類指標“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扣非前後淨利潤爲負”一條,對部分主營業務表現不佳、依靠非主營收入“保殼”的企業殺傷力最大。

“這也是近期部分企業與審計機構之間出現爭議,並向交易所申請聽證和申訴的主要原因。 ”中植基金近日分析稱,長期來看,退市機制是註冊制的重要配套制度,促進“殭屍企業”“空殼公司”的及時出清,可以促進上市公司優勝劣汰,提高資本市場的整體質量,從而持續吸引資金流入,維護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打破最後的同盟

“退市公司數量的大幅增長,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提交聽證申請的其中一個原因,”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在衆多退市公司當中,不排除個別少量企業,踩在政策邊緣,或者覺得還有一定努力機會,所以向交易所提交了聽證申請。

他分析稱,上市公司提交聽證申請數量激增,一方面表明監管越來越重視依法行政、依法監管、依法治市,而從上市公司角度來看,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公司企圖通過維權贏得爭取公平的機會,可以理解爲監管更透明、制度更透明。

但董登新也同時提出警示。“這種所謂的聽證申請,對於部分企業而言,只是一個緩兵之計,尤其是對皮包公司,可能意味着最後一次炒作機會,通過聽證申請留下一定的炒作空間和逃跑時間。這個是值得我們投資者去高度警惕和切實防範的最大風險。”他對記者稱。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提交聽證申請、瀕臨退市企業中,罕見地出現了公司直接炮轟審計機構的現象。

5月6日,*ST天首在董事會公告中表示,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過程中存在不客觀、不盡職的情形,所以董事會不認可內部控制的否定意見、不認可營業收入的扣除意見。

而*ST丹邦(002618.SZ)也在聽證申請公告中表示,會計師事務所對2020年財務報表出具無法表示意見、2020年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出具否定意見,是導致公司瀕臨退市的原因之一。

有申請聽證的企業對記者表示,還是希望能夠得到一次重新審計的機會。

一位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對記者表示,會計師事務所的嚴格審查、盡職盡責,使更多問題企業從資本市場退出,而退市企業基數變大,也就間接導致從2021年起,不斷有企業向交易所提交聽證申請。

“一般而言,會計師事務所收上市公司的錢,是上市公司的客戶,在往年對於企業的懲戒力度沒有那麼嚴格。但隨着監管對於審計機構處罰力度加大,看門人也就真正拾起了職責。”上述獨立董事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