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陳俊傑    

近日,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千金藤素突然火上了熱搜。

千金藤素的爆火,與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童貽剛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有關。研究顯示,10uM(微摩爾/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狀病毒複製的倍數爲15393倍,這項研究成果在近日獲得了發明專利授權。

成爲最新的新冠概念後,二級市場上的千金藤素概念股紛紛走高,投資者在各種平臺追問相關企業的研究生產計劃。有千金藤批發商告訴記者,“往年一年千金藤只能賣幾千公斤,現在一個客戶開口就要一噸”。

然而,火爆的千金藤素實際上仍停留在體外實驗階段。未經動物實驗、人體試驗等嚴格的臨牀試驗論證,這成爲該項研究發現引發爭議所在。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採訪發現,千金藤素或曾有過進入臨牀試驗的嘗試,但囿於“項目沒有獲批”、“企業擔心沒有專利所以不願意投入”等原因,相關試驗戛然而止。

當學術研究成果主動走向臺前、研發人員直呼“沒錢沒資源”,其背後暴露的是被忽略的科研成果轉化難題。

往年一年賣千斤現在客戶開口要一噸:跟風囤貨、賺差價者佔多數

千金藤素“一夜爆火”之後,多家上市公司紛紛澄清沒有千金藤素相關產品,童貽剛表示二級市場波動與其無關,衆多業內人士也紛紛發聲“從體外實驗數據到獲批上市還有一段遠路要走”。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千金藤素的餘火未熄。雖然部分概念股二級市場表現已經有所回落,但千金藤素產業鏈上游需求已經爆發,投資者追逐概念的步履不停,甚至還有部分公司開始悄然佈局千金藤素。

以千金藤素概念股生物谷(833266,BJ)爲例,作爲擁有千金藤素片生產批號的企業之一,以5月10日千金藤素相關發明專利授權公告日爲界,生物谷5月9日收盤價爲7.53元/股,此後其股價逐步攀升並在5月17日達到最高點13.30元/股。

5月16日晚,生物谷公告稱公司雖具備生產設備和技術,且獲得該藥品的再註冊件,但由於近兩年未生產銷售該產品,恢復生產時需經現場審覈合格後才能上市銷售。

在發佈澄清公告後的業績說明會上,關注千金藤素的投資者仍是紛至沓來。“千金藤素股是公司千載難逢的機會”、“公司未來會恢復千金藤素片生產嗎?”、“公司向雲南省藥監局提出申請了嗎?”

5月19日,生物谷再次強勢上漲。而在另一家擁有千金藤片生產批文的企業——雲南白藥的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關於千金藤素的提問也刷滿了一屏幕。

在千金藤素的產業鏈上游,逐利者也聞風而來。5月19日,安徽亳州的千金藤批發商王涵在電話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她所在的地區,現在的千金藤價格一公斤在120元左右,在一個月以前,這個價格則是60元不到。“我們這算漲得少的,比較溫和,有同行說他們的價格翻了十幾倍的都有”。

千金藤素躥紅後,前來問貨詢價的新老客戶也多起來。“有藥廠也有個人,有些人以前根本就不是做這行的,看到火了之後想趁機囤貨,轉手賺差價,現在基本上我們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客戶”。

王涵說,在亳州當地中藥材批發行業中已經幹了不短的年頭,但從未見過千金藤這麼瘋狂的時候。在今年5月之前,千金藤每年的出貨量穩定在幾千公斤左右,但現在,一個客戶上來開口就要一噸。

王涵手裏的千金藤存貨,是按照此前行業的正常需求來備貨。由於市場原本需求量不大,王涵手裏的存貨已經不夠用,所以那種開口就要一噸貨的客戶,王涵遇到也不敢賣,“因爲怕真正有需要的客戶就買不到了。現在我們就算去跟上游合作的種植戶把所有千金藤收來,都不夠賣的”。據她透露,一些個別地區還出現了以金銀花藤冒充千金藤售賣的情況。

抑制病毒效果引爭議:未經臨牀試驗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驗證

千金藤素的爆火,與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童貽剛團隊的研究成果有關。

據《科技日報》5月13日頭版報道,“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童貽剛教授團隊發現新冠治療新藥千金藤素,並獲發明專利授權。專利說明書顯示,10uM(微摩爾/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狀病毒複製的倍數爲15393倍”。

童貽剛本人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這個數字可以通俗地理解爲不用千金藤素藥物時,如果有15393個病毒,在用10微摩爾/升千金藤素藥物的情況下,病毒數將只有1個。也就是說,很少量的千金藤素就能阻止新冠病毒擴增和傳播。

童貽剛還稱,從目前的研究數據看,該藥物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在所有人類發現的新冠病毒抑制劑中排名靠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童貽剛團隊對千金藤素的研究成果並非剛剛出爐。童貽剛課題組發佈的信息顯示,2020年1月,童貽剛團隊利用與新冠病毒具有較高同源性的動物冠狀病毒P2V建立了抗新冠病毒藥物篩選平臺,發現中藥單體化合物成分千金藤素具有較強抗新冠病毒活性。同年3月,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

2021年2月,童貽剛團隊對該發明申請了專利。童貽剛方面還表示,經過多個國際團隊和自己的實驗數據論證,“千金藤素具有良好的抗新冠病毒活性”。

記者注意到,2020年11月,童貽剛課題組還發布過一篇題爲“The effect of whey protein on viral infection and replication of SARS-CoV-2 and pangolin coronavirus in vitro”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證明母乳可以有效阻斷新冠病毒對人體細胞的感染。但該研究沒有後續進展傳出。

但在千金藤素引發關注後,巨大的爭議也隨之而來。質疑點主要包括——抑制15393倍的數據僅僅是體外實驗得來,進入人體內的效果和代謝反應未知;千金藤素研究僅停留在體外細胞實驗環節,要成藥還需要經過動物實驗、人體臨牀試驗和上市審批等多個環節,現在說其有效爲之過早;童貽剛團隊研究用於體外實驗的冠狀病毒並非2020年以後流行的新冠病毒,而是一種與新冠病毒同源性爲92.5%的新冠狀病毒xCoV等。

5月23日,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體外試驗是成藥過程中非常前端的一個環節,沒有經過嚴格的臨牀試驗驗證,距離最終成藥還非常遠。

常榮山表示,化合物篩選是新冠流行初期全世界都在進行的一個工作,2020年5月之前化合物庫中關於病毒免疫的約35萬個化合物都做過計算機模擬。其中有些進入了後續臨牀,有些在臨牀試驗階段就因爲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問題而無法最終成藥。

“比如磷酸氯喹這種藥物在體外試驗階段也表現出了很好的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效果,但進行到體內實驗環節不僅沒有體現出有效性,還出現死亡率增高的負面作用。最後在獲得了FDA緊急批准的情況下,又被撤銷了批准。”常榮山舉例稱。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專家金冬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像千金藤素這類被篩選出來的天然藥物或老藥新用藥物,目前全世界已被公開的至少數百種,有些已經進入動物實驗甚至人體臨牀試驗階段。“在藥物篩選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藥物都會對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但最終鮮有藥物能殺出‘重圍’。”金冬雁稱。

另外,童貽剛的發明專利證書顯示,其發明名稱爲“穿山甲冠狀病毒xCoV及其應用和藥物抗冠狀病毒感染的應用”,這意味着童貽剛用於實驗的冠狀病毒並非2020年以後流行的新冠病毒。“而且目前新冠病毒本身已經出現了變異,以新冠病毒的突變速度,當時的研究結果對新的變異毒株是否有效很難說。”常榮山進一步稱。

但常榮山也補充,有多項研究證明,千金藤素具有緩解炎症反應的作用,這一效力是目前的新冠小分子藥物中所缺乏的。

“半路中斷”的臨牀研究?研發人員:資源和資金不夠

和連花清瘟等藥物一樣,千金藤素也屬於老藥新用。

千金藤素是防己科植物千金藤的活性化學成分,最早是日本科學家藤平三郎1934年首次將其分離出來,之後相繼被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中成藥千金藤素片在國內外都已上市,臨牀上有幾十年的使用歷史,主要用於腫瘤病人放化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症。

如果確如童貽剛團隊研究成果所言,千金藤素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新冠病毒抑制藥物。在得到初步研究成果的兩年間,針對千金藤素的研究爲何沒有推進下去?

在本月16日進行的一場直播中,童貽剛本人提到,雖然研究發現早在2020年初就已經得到,卻長時間沒有進入臨牀試驗階段的原因是由於“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大概有200多個藥物同時上臨牀,資源和資金不夠”。

沒有資源和資金,似乎成爲千金藤素研究“半路失蹤”的主要原因。童貽剛教授團隊成員範華昊副教授曾在某平臺發文稱,“爲什麼沒有上市推臨牀,因爲沒有錢。千金藤素是老藥新用,雖然適應症專利,但沒有化合物專利,企業都很謹慎”。

記者注意到,童貽剛團隊或曾積極推動過千金藤素進入臨牀。2020年6月,華北製藥曾發佈過一則博士後招聘啓事。啓事顯示,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童貽剛課題組與華北製藥聯合招聘博士後1名,主要從事抗病毒藥物篩選與開發研究工作。包括冠狀病毒GX_P2V病毒感染系統的優化。

5月21日,當時參加該項聯合研發的課題組人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當時的研究沒有進行下去,“因爲課題都批不下來,企業也沒有興趣”。

該人士說,“當時基本所有的P3實驗室都在研發新冠疫苗,臨牀資源是非常寶貴的,很難有資源分給小分子藥物研發。另一方面,千金藤素屬於老藥開發新適應症,沒有相關批號的企業就沒有化合物專利,研發出來最多有應用專利,這就造成沒有這個產品的企業都沒有興趣投入,它們需要開發的是具有化合物專利的新藥”。

據該人士表示,當時寫的許多項目書最後都石沉大海,而對接過的華北製藥、石藥等企業都比較謹慎。因此,針對千金藤素的相關研究也就“戛然而止”。“當時沒有把試驗做下去,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該人士最後說。

隨着千金藤素重新引起關注,其或許迎來了重新啓動的轉機。據童貽剛在前述直播中透露,目前已有藥企與其團隊接洽,希望能夠儘快推動動物實驗和臨牀試驗,推動藥品儘快附條件上市。此外,加拿大藥物公司PharmaDrug正在推動改良版千金藤素藥物PD-001在輕中度COVID-19患者中的臨牀研究。根據PharmaDrug的規劃,他們正在申請FDA的加速審批,並在2022年下半年啓動臨牀研究。

但前述研發人員也坦言,沒有任何一個專家可以覺得一個藥物是否有效,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都要經由臨牀試驗來決定,由試驗數據來說話,這個過程是無法取代的。“就目前的研發進展而言,沒有人可以給千金藤素定性”。

但正如這位研發人員所說,童貽剛教授團隊對於千金藤素的研究和這項研究結果的討論,揭示的其實是學界和業界長期存在的一個難題,“很多時候外界對高校、對科研力量寄予厚望,但僅憑一所學校一個團隊是很難去做成一個藥的。學術團隊想要證明自己的研究成果,但證明的過程又很難靠一己之力完成,這就變成了一個‘死結’”。

5月20日上午,就相關問題,記者多次撥打北京化工大學公佈的童貽剛辦公室電話,但無人接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