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打糧,這纔是歸宿。”在老劉的人生哲學裏,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纔是真理。

老劉叫劉文玉,今年56歲,是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新市村村民。年輕時的老劉,在外面兜兜轉轉打零工,歲數大了,重回到這塊生養他的土地,想趁着還有力氣下地幹活,再享受幾年“春耕一身泥、收穫一身黑”的酣暢淋漓。

“離開了土地不接地氣,腳踏實地的感覺才充實。”新市村賢春生態農場內,姜賢春靠着打工學來的種植手藝,讓番茄苗爬滿枝藤、開花結果。

“等到這些果蔬豐收了,每年能收入300萬元呢!”姜賢春伸出3根手指頭晃了晃,言語中滿是期待。

在新市村,像劉文玉、姜賢春這樣眷戀土地的村民還有很多。近些年,耕地增了,村子美了,農民富了,在新市村的“一畝三分地”上發生了許多高興事。

出臺好政策,良田增多

保耕地,促增收(對比圖)

人勤春來早,村裏農耕忙。

新市村黨總支書記吳亞平回憶,由於過去村裏的基礎設施底子薄,大家種糧積極性不高,“耕地少,也不掙錢,許多人就扔下地外出打工了”。

受後備空間資源不足的影響,新市村農業發展後勁有些不足。如何做到保耕地與促增收雙贏,成爲新北區與新市村必須解決的難題。

2021年,《常州市新北區農田生態補償管理辦法(試行)》出臺,提出在“十四五”期間每年新增水稻田面積5000畝,並對農戶給予每年400/畝的生態種植獎勵。

好政策激發了劉文玉種稻積極性。他盤算着自己承包的20畝水稻田,每年純收入能增加三成:“20畝,補貼加收成,一年能掙5萬多元,有了這些收入,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家門口掙錢最‘香’了。”

當然,有獎就有罰,有保就有壓。新北區持續保持打擊違法違規佔用耕地行爲的高壓態勢,紮實推進耕地保護專項督察衛片圖斑整改,積極推進“大巡查、大監管、大執法”機制建設。

隨着貧瘠地變爲高產田,許多外出打工村民返鄉創業。“有了政府的好政策,種糧有保障、羣衆得實惠,大家的耕地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吳亞平說。

用好規劃圖,村容變美

優空間,塑新貌(對比圖)

初春時節,村民袁和興家門口的“方寸之地”生機勃勃,可謂是“紅了辣椒,綠了絲瓜”,種植的果蔬透着一股水靈勁兒。

“涼拌個絲瓜,擱點辣椒,清爽可口。”袁和興坐在門口,一邊曬着太陽,一邊盤算着中午喫點啥。可就在幾年前,他家門前的這塊地,還長滿了雜草灌木,不僅沒人打理,還影響房屋採光。

美麗鄉村,規劃先行,一房一瓦、一草一木都蘊涵深意。近年來,新市村圍繞“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大力開展紅色文化保護,通過控路徑、優空間、強產業、塑風貌、固根基,發展成爲特色田園示範村。

率先“活”起來的,是房前屋後的邊角地。新北區對新市村的閒置集體建設用地進行整理,通過復耕復墾轉爲農用地,讓“邊角料”化身“增收園”。

土地有了生機,管理也得跟上。新市村提出,這種土地由農戶和村委會共同管護,每個地塊都任命了“管護責任長”,袁和興也因此有了“責任田”。“種菜也帶‘長’,聽着就很爽。”他成爲“管護責任長”後,每天在地裏巡視,幹勁十足。

每年,村委會對考覈通過的“管護責任長”,每畝發放1200元的管護經費,極大地激發村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滿意、滿足!這項工作我給村裏打滿分。”袁和興樂不可支。

同時,理水、治路、整屋、美化,在規劃引領下,一系列利民舉措接連出臺,清運淤泥2.2萬立方米、改造污水溝1.42萬餘米、完成溝塘疏通5個、建設生態護坡1000米、新建人行便道2.4千米,一幅生態優越、生產興旺、景美人和的鄉村畫卷,在新市村徐徐鋪展。

下好一盤棋,農民變富

新市村一角

村民休閒廣場

富不富,看農戶,基礎在老鄉,重點在支部。有了好政策,全村上下幹勁十足。

姜賢春經營的生態農場裏,早於番茄結果的,是鮮紅欲滴的草莓。“村裏搞紅色文化保護,我在這裏種植紅色果蔬,都紅紅火火的,與現在的好日子正好映襯。”作爲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他對政府出臺的好政策感受頗深。

培養“三帶”名人、能手、新秀是江蘇省實施的一項鄉土人才發展計劃,旨在讓鄉土人才發揮作用,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羣衆致富,入選者可享受多項特殊支持政策。

如今,在約1.5萬平方米的溫室大棚裏,姜賢春引進了無土栽培番茄和草莓的新技術,開展高效設施大棚規模種養建設項目,讓許多返鄉創業者有了大展拳腳的平臺。

建設高效設施農業項目的資金從何而來?離不開自然資源管理的好政策。

此前,吳亞平一直琢磨着新市小學舊址能幹點什麼。這塊地面積約17.5畝,小學搬遷後長期閒置。低效用地問題怎麼解決?新北區與新市村的辦法是盤活利用。

就這樣,新市村對小學舊址的房屋進行了修整,新建標準廠房1900平方米,吸引企業投資建廠,不僅帶動了30名村民就業,還使村集體增加了80萬元的租金收益。

在吳亞平的計劃裏,新市村還要推進農村空閒建設用地整治、農用地示範點地塊整理,所得項目資金可以有效解決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缺口和產業升級動力不足的問題。

“有了資金,村集體經濟就激活了,修公園、整民房、深挖紅色文化資源,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吳亞平細數接下來的工作,感覺生活充實極了。

希望的田野上,孕育着新希望。在新市村,劉文玉盼望着好收成,袁和興惦記着“責任田”,姜賢春琢磨着擴大生產,吳亞平盤算着怎麼更好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下好鄉村振興這盤棋。大家目標一致,盼望着新市村越來越好,每年都發生些新鮮事。

記者:陳琛

通訊員:吳冬美 錢裏陽

文字編輯:高悅

新媒體編輯:劉瀟然

初審:薛亮

審覈:程秀娟

審籤:趙曉濤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