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申萬菱信付娟今天交流:“中國+1”的事一定會發生,政策底往往領先市場底2到7個月,半導體設備僅國產化角度可能就有5-10倍空間

來源:六里投資報

今天(5月25日)下午,申萬菱信基金權益投資總監付娟,在一場線上交流中,就市場關心的電動車產業、當前的復工復產、如何應對逆全球化、“中國+1”戰略、油價、半導體等熱點進行了分析,坦城分享了她的判斷和觀點。

付娟管理基金的經驗迄今已有10年,從業已有16年。

她2006年加入申萬研究所,研究家電,拿過新財富最佳分析師。

2010年加盟農銀匯理基金,2012年開始出任基金經理,拿過金牛獎,很快成爲公司投資總監,2020年加入申萬菱信基金任權益投資部負責人。

她在交流中,也真誠介紹了今年來的投資,淨值下跌的原因;

雖然抄底半導體讓基金短期付出了代價,但付娟在回顧時表示,如果再來一次,恐怕她還是會下手。

在分享時,付娟引用了達里奧前些天說的一句話:(點此查看達里奧最新對話)

如果你特別害怕一個東西的時候,那麼你其實可以不用害怕了,可以去忽略他了。

你對這個東西完全無所畏懼的時候,你反而應該重視它,反而應該去好好思考一下這個事情。

在她看來,逆全球化、石油危機以及中美關係這些在今年被熱議的話題,是被人過度議論關注的存在。

作爲投資者,不能不關注,但同樣不能高估這些因素的影響。

付娟認爲,資本市場變得越來越悲觀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大家對逆全球化的一個擔心。

逆全球化的趨勢要分爲兩部分來看。

最高精尖的那部分製造業,以芯片爲代表的,逆全球化是勢不可擋的歷史進程。拜登來亞洲的第一站,就去了三星的晶圓工廠。

而其他製造業上,雖然美國力求打造“中國+1”來遏制中國,但無論越南還是其他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替代,都絕非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中國企業到東南亞投資的比例也不少。

談到下半年的反彈,付娟認爲,反彈仍要看成長。

業績與股價間的相關度現在已經達到了歷史極低,勢必要回擺。而成長股正是各板塊上業績最爲亮麗的存在。

以下爲投資報整理的付娟交流要點和精華內容:

1、美國現在它要找“中國+1”,什麼意思?

美國仔仔細細地梳理了自己會卡脖子的產業,比如電池,生物製藥等等。它要把這些產業找一個備選。

也就是說, “中國+1”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它找了東盟的很多國家去開會,說我要給訂單給你,我覺得這個過程一定會發生。

在這個時點上,沒有必要去放大一些悲觀的情緒。

中國作爲一個過去20年全球化紅利最大的受益者,我們可能迎來一個拐點。

我們的受益程度其實不會馬上逆轉,只不過這個速度和斜率要嚴重地被放緩。

2、我依然看好中國的高端製造業,看好中國的製造業進階。

製造業的升級創新,不斷的向上,纔是我們未來A股市場最大的紅利或者是主線……

這種製造業進階如果更直白的表達方式就是,我們所有的生產品的單價提升。

這種單價的提升背後並不是直接提價,而是指背後產品的定價能力,品牌的定價能力,產品的創新含量日漸提高。

3、政策底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

比如在今年3月16號的會議上,大家已經看到了高層或者監管層的表態。

政策底往往會領先市場底2到7個月,這個是歷史規律,所以我們現在正在等待真正的市場底。

從過往來看,市場底最後的見底往往取決於盈利底,也就是說上市公司企業的盈利底的出現……

但問題在於,企業盈利的可預測性現在依然不強,

爲什麼?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內部疫情的擾動。

4、比如某車企在四月份,是作爲上海第一批覆工的企業,它一開始先採用單班的生產,它計劃在4月底或者5月初的時候進行雙班的操作。

但是,因爲員工到位的程度可能不符合,它又把雙班的生產往後推了1-2個星期,這個本身就是不可測的地方。

在兩班生產了一週之後,突然發現它某家供應商,比如因爲疫情出現了陽性,可能導致供貨又斷掉了,

突發性的可能就一兩天,但這幾天因爲它已經開到兩班,兩班停了兩天也是一個損失的量。

目前來看,給個大致的範圍,比如說我們現在最關心的車,因爲車的產業鏈非常長,他缺一個零部件可能整條鏈就跑不起來了。

現在每個廠在保供的時候,先保電動車,然後再到燃油車上。

所以電動車復工復產的幅度,截止到最新一週情況來看,大概是復工到了60%-100%的情況。

有的企業,比如不在上海的,或者上海零部件供應比較少的車企,可能產能比例已經開足了。

5、也有人擔心,就算是疫情解封,消費也回不去……

我想說的是,這些影響有,但是也是暫時的,而且在這中間,我們甚至還發現了超預期的一些需求。

還是以大家最關心的電動車爲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我們發現,很多自主品牌,包括新勢力和特斯拉,它的訂單量是蠻好的。

某些品牌它的訂單量一直都是正增長,根本沒有出現過減速的跡象。

這是比很多人預期的要好。

除此之外,有一個消費層面上確實收到了一些影響,比如說5萬到10萬區間的車型,訂單出現了放緩或者負增長的情況。

但再往下,下沉到3、4萬的這種代步車,或者是10萬以上的車型,目前消費的影響都不是很大。

6、晶圓製造或者半導體這個環節,作爲製造業的一部分。這種本土化或者逆全球化的趨勢是板上釘釘的一件事情。

也就是說,每個國家都要靠自己。

尤其是這次俄烏衝突之後,大家發現打仗最後靠的是芯片,靠的是科技。

在這個層面上,每個國家都毫無退路,必須要進行自主本土化的生產,或者是供應鏈的安全的保證。

7、如果僅從國產化的這個角度而言,半導體設備可能有五倍到十倍的空間。

按照自建晶圓線,可能還會有一到兩倍的空間。

加上設備企業本身處於高研發投入,利潤甚至虧損的情況下,利潤率的抬升也依然有幾倍的空間。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半導體設備的市值空間或者說成長空間依然很大。

8、我們去理性地看待,這段時間基金淨值的回撤,更重要的是半導體設備的投資出現了比較多的回撤。

我也對比了一下,所有持倉半導體設備公司的基金,非常不好意思地說,我的業績雖然回撤了那麼多,但是還是相對錶現比較好的。

這說明什麼問題,其實我並不是最早最高點重倉了半導體設備。

我是在半導體設備下跌到1/3的時候,或者是將近一半的半山腰的時候,去抄底了半導體設備。

但是沒想到,還是下跌了很多。

認真客觀地回顧這個過程,假如說,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回到當時抄底的那個時點,會怎麼做?

站在當時那個時點,基於當時的市場環境,我想告訴大家,我可能依然會抄底。

因爲對世界所有的判斷,都是基於自己在當下那個時間點蒐集到的所有的證據,以及對未來的一個展望。

站在那個時點上,我也不知道會發生俄烏衝突,會發生上海疫情。

而從那個時點來看,半導體設備的成長空間依然非常大……

製造業的升級創新不斷向上

是未來A股市場最大的紅利、主線

首先,我講一下在中長期來看,中國或者A股市場面臨的主線,或者這個時代所蘊含的機會到底是什麼?

我們領導層有一句話,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想說的是大變局中間是有危也有機。

“危”大家也感受到了,因爲我們的崛起碰到了現在的主流國家,所以競爭力產生了交叉,在這個交叉過程中產生各種衝突。

不管是貿易衝突,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衝突,可能會成爲一種常態,這是其中蘊含的“危”。

“機”我覺得也非常清楚,我們國家現在正在進行製造業的升級,

我想說的是,很多人現在因爲上海疫情,或者是衝突,或者整個逆全球化趨勢,很擔心中國的製造業失去競爭力。

我想說你這種擔心是對的,但是,也不能過分擔心。

爲什麼擔心是對的?

因爲我們喫到了過去20年全球化最大的紅利,我們是20年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現在全球化的進展到達極致狀態之後,適當的迴歸,迴流,我覺得都很正常。

在這個過程中,假設我們在迴流、回潮的過程中,假如沒有繼續進行製造業的進階,

那我們就可能跟很多國家一樣,不能跨過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最後製造業可能就原地踏步或者逐漸衰退。

但是,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能像曾經的日本和美國一樣,我們能夠完成自己製造業的進階,我們就能夠穿越中等收入國家的陷阱。

所以,製造業的升級創新,不斷的向上,纔是我們未來A股市場最大的紅利或者是主線。

我們依然會迎來歷史上首次長牛慢牛

製造業進階是指所有生產產品的單價提升

今年A股四個月以來的下跌速度之快,應該說自從2007年以來是沒有見過的,

在前四個月的時間,基金中位數的負收益是差不多20%。

所以這樣一個崩塌式的下跌,很多人覺得是不是我們長牛慢牛的路結束了。

我認爲這個進程是由我們國家自己的工業進化程度所決定的,我們的綜合國力所決定的,我們現在面臨的投資者結構和上市公司的結構所決定的,它不會被中斷。

所以,我依然覺得我們國家有希望迎來歷史上的首次長牛慢牛。

所以我們長牛慢牛的基礎,是國家真正崛起,整個樂觀主義蔓延,加上財富效應,從買房子向買股票轉移,這個大的趨勢。

用幾句話就帶過了我長期的觀點,我依然看好中國的高端製造業,看好中國的製造業進階。

這種製造業進階、如果用更直白的表達方式就是,我們所有的生產產品的單價提升。

這種單價的提升背後並不是直接提價,而是指背後產品的定價能力,品牌的定價能力,產品的創新含量日漸提高,這是中長期的一個闡述。

接下來進入大家最關心的對短期的市場怎麼看。

政策底我們已經看到了

政策底往往會領先市場底2到7個月

政策底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

比如在今年3月16號的會議上,大家已經看到了高層或者監管層的表態。

政策底往往會領先市場底2到7個月,這個是歷史規律,所以我們現在正在等待真正的市場底。

從過往來看,市場底最後的見底往往取決於盈利底,

也就是說上市公司企業的盈利底的出現。

如果我們沒有疫情,沒有俄烏戰爭衝突的影響,按照自然的資本開支週期,商業週期或者是庫存週期而言。

正常來看,應該在今年的四季度或者是明年一季度,整個經濟或者企業盈利會見底。

企業盈利的可預測性現在依然不強

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內部疫情的擾動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市場底應該會領先於盈利底去見底。

但問題在於,企業盈利的可預測性現在依然不強,

爲什麼?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內部疫情的擾動。

截止到目前,比如說我們去看上市公司的二季度盈利情況,在疫情解封之後三四季度的業績恢復程度,我們也無法置信度比較高的呈現出來。

剛纔我說的決定市場底非常關鍵的盈利底,到底在什麼時候出現,或者以多少的幅度出現,這個事情本身變得不是那麼確定。

這段時間很多人在反彈的時候也在問,是不是要追進去?

我的觀點是大家還是要穩健操作,等到磨底的過程結束,等到盈利底能夠真正確定的時候,纔是一個相對比較放心大膽去買入的時間點。

這個時間點最早,可能正好出現在我樂融基金建倉的時間。

比如下個月,因爲六月份,整個二季度的經營時間段已經完成了,那個時候我們再去摸排一下整個二季度受到影響的實際情況,基本上是有數了。

這個時候,可能資金面對於市場是否能夠穩定預期心裏就有了底,這個時候我們覺得就可以再大膽一些,放心一些。

有可能這一次的底就在這兒了,這是一種可能性,我們不能完全肯定。

但是,大概率四月份殺出來的低點,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盈利底或者是業績底的預期,除非再發生不可測的黑天鵝事件。

否則,二季度整個A股以負增長出現的狀態,應該就是全年最差的時候,全年最差的時候有可能就對應了全市場相對最底部的位置。

電動車企大概復工到了

60%-100%的程度

有網友說現在能摸底,但是二季度還摸不了底。

因爲現在是五月下旬,上市公司自己對於整個五月份六月份的情況,自己也還處於不確定的過程當中,

我們也一直在觀察各個企業復工復產的情況,尤其是之前領跌的新能源車板塊的車企,

我自己覺得復工復產的情況還是比較好的,甚至有一些還超出我們的預期。

但是六月份,會不會因爲什麼事情又幹擾了?

我們不知道。

比如某車企在四月份,是作爲上海第一批覆工的企業,它一開始先採用單班的生產,它計劃在4月底或者5月初的時候進行雙班的操作。

但是,因爲員工到位的程度可能不符合,它又把雙班的生產往後推了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這個本身就是不可測的地方。

在兩班生產了一週之後,突然發現它某家供應商,比如因爲疫情出現了陽性,可能導致供貨又斷掉了,

突發性的可能就一兩天,但這幾天因爲它已經開到兩班,兩班停了兩天也是一個損失的量。

目前來看,給個大致的範圍,比如說我們現在最關心的車,因爲車的產業鏈非常長,他缺一個零部件可能整條鏈就跑不起來了。

現在大部分觀察到的車,尤其是電動車,因爲現在每個廠在保供的時候,先保電動車,然後再到燃油車上。

所以電動車復工復產的幅度,截止到最新一週情況來看,大概是復工到了60%-100%的情況。

有的企業,比如不在上海的,或者上海零部件供應比較少的車企,可能產能比例已經開足了。

疫情對消費的影響存在,

但是暫時的

另一方面,疫情影響了需求,影響了居民的收入,甚至影響了失業率,那麼這個問題怎麼看?

比如說深圳這個城市,自從三月份之後,他並沒有疫情。

但有人跟蹤深圳的夜光指數、商場客流量,發現即使在他本地沒有疫情的情況下,他的消費依然只恢復了八成或者九成。

不同消費的類別恢復的程度不一樣。

也有人擔心,就算是疫情解封,消費也回不去,因爲可支配收入預期下降等等。

我想說的是,這些影響有,但是也是暫時的,而且在這中間,我們甚至還發現了超預期的一些需求。

還是以大家最關心的電動車爲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我們看了一些電動車品牌的訂單獲取和交付的情況。

我們發現,很多自主品牌,包括新勢力和特斯拉,它的訂單量是蠻好的。

某些品牌它的訂單量一直都是正增長,根本沒有出現過減速的跡象。

這是比很多人預期的要好。

除此之外,有一個消費層面上確實收到了一些影響,比如說5萬到10萬區間的車型,訂單出現了放緩或者負增長的情況。

但再往下,下沉到3、4萬的這種代步車,或者是10萬以上的車型,目前消費的影響都不是很大。

這也是我想給大家提供的一些信息。

整體上,疫情基本面決定了,這個市場什麼時候大家很放心地、踏實地去買。

估值交易層面,A股的估值現在的確便宜。不能說是最便宜,但肯定是在便宜的範疇內了。

後續反彈,看好成長

美國的加息預期已經非常飽和了

細分板塊來看,如果反彈後續看好什麼?

從我的這個角度而言,毫無疑問,看好反彈的主力是成長股。

成長股的估值,按照PEG的角度來看,都是低於1了。

這麼多的公司PEG低於1,這在歷史上也是比較少的一種情況。

很多人關心美債,

的確從過往來看,尤其是今年一月份到現在,整個美債利率的上行對成長股的估值收縮作用非常嚴重。

但是,我認爲,最嚴重的一波衝擊已經過去了。接下來更多地是體現脫敏。

這種脫敏其實從最近美股和A股走勢的背離中,你也能感受到。

加息的預期已經非常飽和了。

除非出現更嚴重的惡性通脹時事件,目前還沒有看到,否則很難再出現美聯儲超預期加息的情況。

因爲美國自己的經濟週期也即將進入衰退,在這樣一個時點上再大幅超預期加息是不太可能了。

逆全球化背景下

晶圓製造必將回歸本土

資本市場變得越來越悲觀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我覺得是來自於大家對逆全球化的一個擔心。

我也想在這個地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這的確是壓制現在A股製造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逆全球化這個事情,我們分兩個層面去說。

首先一個,就是最高精尖的那部分製造業,以芯片爲代表的製造業。

可以看到這方面層面的一些信息。最近拜登來亞洲的第一站,就去了三星的晶圓工廠。

日本和英國首次在半年以內提出,要政府投資支持建設本土的晶圓生產線。

從這些表述上,晶圓製造或者半導體這個環節,作爲製造業的一部分。這種本土化或者逆全球化的趨勢是板上釘釘的一件事情。

也就是說,每個國家都要靠自己。

尤其是這次俄烏衝突之後,大家發現打仗最後靠的是芯片,靠的是科技。

在這個層面上,每個國家都毫無退路,必須要進行自主本土化的生產,或者是供應鏈的安全的保證。

東南亞會受益於中美衝突

但想要短時間內替代中國是癡人說夢

但是除此之外,假如你把逆全球化這個事情給過度地泛化,我覺得是沒有必要的。

比如,很多的東南亞的工廠正在接受越來越多來自歐美的訂單等等,

讓大家覺得中國製造業的優勢要失去了,或者被東南亞、日韓所承接。

那我自己並不認同這種觀點。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如果我們去問下游的設備廠商,他們的確有一些產業接到了東南亞的訂單。

但你如果去問,他這些機器設備是交給哪些客戶?你會發現還有很多是送到中國企業到東南亞投資的工廠。

也就是說,在整個東南亞承接歐美產能過程中,中國企業去東南亞投資的比例不低。

第二,美國現在要找“中國+1”,

什麼意思?

美國仔仔細細地梳理了自己會卡脖子的產業,比如電池,生物製藥等等。它要把這些產業找一個備選。

也就是說, “中國+1”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它找了東盟的很多國家去開會,說我要把訂單給你,我覺得這個過程一定會發生。

在這個時點上,沒有必要去放大一些悲觀的情緒。

中國作爲一個過去20年全球化紅利最大的受益者,我們可能迎來一個拐點。

我們的受益程度其實不會馬上逆轉,只不過這個速度和斜率要嚴重地被放緩。

放緩後的去處可能就是東南亞、日韓,這樣一些美國現在在找的抓手。

這個現實我們也要正面理性地分析。過往我也去越南、日韓等等調研過。

調研的時候,對他們的一些產業、人口結構、受教育程度也有一些觀察。

以越南爲例,越南的確是欣欣向榮的一個國家,可能製造業發展很有潛力。

但是中國曾經崛起的時間,只花了十年左右,如果你給越南十年的時間,讓它完成我們十年崛起的這個路,我不認爲速度會如此之快。

主要就是基於我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在精密製造加工方面一些隱性知識的積累。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搜一下《溢出》這本書,它講的就是越南製造業的現狀。

基於這幾點,東南亞國家的確會成爲這一次中美衝突之間的受益者。

但是你說對中國的製造業產生一個非常大的打擊?我自己覺得應該不會。

最怕的不是高油價,

而是油價不可預測的快速上行

下一個問題,關於石油危機。

油價的這個危機,我自己覺得,大概率這個擔心已經過去了。

但我們也不能輕易去忽略這個因素,這個影響因素,以後應該也留意一下。

對於中國製造業的影響我們也做了一下測算。

油價大概在80美金以上,中國製造業的利潤可能會受損。

如果油價快速上行,並且在80美元以上,這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應該是蠻明顯的。

假如說,油價一直穩定在某一個價格上,哪怕是100美元、120美元、140美元,

穩定在這個位置上很長時間,那我認爲,它對中國製造業影響也是不大的。

最怕的,就是預期不可測。

最怕出現不可預測的快速變化。

以前我研究家電,空調裏面用銅很多,

我發現,並不是高銅價時、空調行業就一定受損,而是在銅價快速拉昇的過程中,企業無法應對甚至無法轉嫁,

這對它毛利率或者淨利率的衝擊纔是最明顯的。

所以,這是對油價或者成本的一個擔心。

如果回到“抄底”半導體設備的時點

基於當時的判斷,依然會選擇買入

下面,我想跟大家回顧一下我的心路歷程。

雖然今年基金有所回撤,但我沒有放棄過我的投資理念。

你爲什麼當初不減倉,你爲什麼當初不換倉,你爲什麼就這麼集中,你爲什麼就這麼執着,這種聲音一直在耳邊響起。

我面對的不是淨值下跌的問題,而是這種不同理念衝擊的問題。

我們去理性地看待,這段時間基金淨值的回撤,更重要的是半導體設備的投資出現了比較多的回撤。

我想談一下我對這個板塊的認識。

我也對比了一下,所有持倉半導體設備公司的基金,非常不好意思地說,我的業績雖然回撤了那麼多,但是還是相對錶現比較好的。

這說明什麼問題,其實我並不是最早最高點重倉了半導體設備。

我是在半導體設備下跌到1/3的時候,或者是將近一半的半山腰的時候去抄底了半導體設備。

但是沒想到,還是下跌了很多。

認真客觀地回顧這個過程,假如說,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回到當時抄底的那個時點,會怎麼做?

站在當時那個時點,基於當時的市場環境,我想告訴大家,我可能依然會抄底。

因爲對世界所有的判斷,都是基於自己在當下那個時間點蒐集到的所有的證據,以及對未來的一個展望。

站在那個時點上,我也不知道會發生俄烏衝突,會發生上海疫情。

而從那個時點來看,半導體設備的成長空間依然非常大,更何況孟晚舟回國,中美之間比較極端的對抗可以預想到的一些比較差的事都發生了。

所以最近我的一個反思就是,

我會強迫自己更加關心或者跟蹤美國的一些輿論動向,從而去關注它對我們國家科技板塊施加壓力的程度。

如果僅從國產化的這個角度而言,半導體設備可能有五倍到十倍的空間。

按照自建晶圓線,可能還會有一到兩倍的空間。

加上設備企業本身處於高研發投入,利潤甚至虧損的情況下,利潤率的抬升也依然有幾倍的空間。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半導體設備的成長空間依然很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