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治理網絡直播打賞亂象,意在爲未成年人築牢全方位網絡保護屏障,引導網絡直播行業健康持續發展,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近期,文化和旅遊部、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作爲網絡直播領域首次出臺的未成年人保護專項文件,《意見》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的空前重視,也凸顯出監管部門從嚴規範網絡直播,促進平臺企業健康發展的態度。

近年來,網絡直播迅速興起,在推動行業發展、豐富文化供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平臺主體責任缺失、主播水平良莠不齊、直播打賞失範等現象隨之出現,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這其中,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直播、參與打賞,已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意見》爲未成年人蔘與網絡直播打賞活動劃出了清晰紅線。從賬號註冊審覈到內容把關流程,從高峯時段管理到重點功能應用,內容之具體、措辭之嚴厲,尤其是多項禁止性規定的提出,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治理網絡直播打賞亂象,意在爲未成年人築牢全方位網絡保護屏障。數據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已達1.83億,互聯網普及率爲94.9%,其中學齡前就接觸互聯網的比例達33.7%。面對紛繁複雜的信息環境,未成年人由於心智不成熟、辨別力和自控力不強等因素,很容易在網絡世界中沉迷上癮、盲目效仿。近年來,“小學生打賞主播花掉家長多年積蓄”“3歲萌娃做喫播體重增至70斤”等不良現象爲社會敲響了警鐘,失範的網絡直播非但不利於未成年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長造成極大危害。只有對網絡直播多念“緊箍咒”,才能爲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戴上“防護罩”。

治理網絡直播打賞亂象,意在引導網絡直播行業健康發展。監管愈嚴格,行業愈規範,發展後勁才更持久。《意見》從源頭上堵住了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漏洞,打消了部分人從未成年人身上賺取流量的歪心思,同時站在“塑造什麼樣的未來人”的高度,對平臺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爲網絡原住民的未成年人,互聯網不只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因此,網絡直播行業不能粗暴地把“青少年模式”簡化爲信息孤島,而是要尊重“網生代”的需求特點和成長規律,在爲孩子們暢享網絡保駕護航的同時,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和發展機會。目前,部分直播平臺已在知識直播、公益直播等領域發力探索,直播行業展現出的新氣象令人期待。

保障未成年人安全、健康使用互聯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除了直播平臺要切實擔負主體責任,經紀機構應加強行業自律,網絡主播也需提升綜合素質。此外,家長要積極引導未成年人提高懂網用網能力,提升網絡素養。只有多管齊下、發揮合力,才能爲未成年人撐起一片網絡晴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