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時間,一年一度對高考作文的圍觀又上演了。公衆關注出了什麼題,難度怎麼樣,順便摩拳擦掌試試自己還能不能寫得出來。

應該說,在高考那麼多科目、那麼多題型裏,作文的關注度是最高的,承包了一大半的熱搜。有人說,這是因爲大家早就不會數學題了,知識都還給了老師,就能看得懂作文了。雖是個玩笑話,但也不經意間說出了某種真相——語言,恰恰是所有知識的基礎,永遠也不可能忘記。

語文只是一門課,作文只是一個題型,但語言卻不是這麼簡單。語言符號學的開創者索緒爾說過:“語言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而不僅僅是記錄或標記它。意義始終是通過人類心靈而被歸諸對象或觀念的,並由語言來構造和表達。”

這其實是個了不起的發現,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人類所認識的世界本質上可能就是語言。漢朝唐朝什麼樣,誰也沒看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誰也沒經歷過;社會經濟的複雜運轉,顯微鏡都看不出來。但爲什麼我們能知道這一切,甚至能繪製出圖像與模型?因爲語言記載、傳遞了一切。

其實中國古人也有類似的說法,《文心雕龍》說:“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文章”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不是故作豪言壯語,而是古人深切地感覺到,語言在典章文物中那個關鍵而基礎的作用。

所以語言是很神奇的,也是極其豐滿的,我們所認知的一切,都是從語言中來。人生感悟、社會思潮、公共知識,無一不是語言。

理解了語言的意義,或許我們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爲什麼我們這麼關注高考作文。高考全國最重要的考試,作文又是主觀性最強的題目,作文題其實就是社會意識的濃縮呈現,是人們觀察社會樣態的窗口。

有人說數學是“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但作文的特別之處在於“你一定會”。但要怎麼寫出來,卻要經過一個極其複雜的思維脈絡,觀察與思考、感悟與提煉,社會意識經由個體的大腦,在試卷中反映了出來。

人們關注作文題,其實也是公共認知在尋找公約數的過程。出題人有什麼意圖,學生會怎麼寫,我又會怎麼想,這一整套操作之後,其實是一場社會整體關於理解、表達、認知的塑造,人們在努力達成一場關於“描述世界”的對話與統一。

所以,大家關注作文題,還真不是因爲“數理化忘光了”這麼簡單,而是語言本身就提供了一個包容萬有的母題,提供了一個各取所需、各自抒懷的空間。就像網上有人說:“看到高考作文就想起我的青春。”爲什麼青春是作文呢?就是因爲最重寫意、最重性靈的作文,才能實現對人們精神歷程的記錄。而那些“沒有感情”的數字,還真是很難呈現這麼複雜的內涵。

未來人們依舊會高度關注高考作文,甚至嘗試寫下自己的作文答卷。這樣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景觀,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特殊文化含義,值得我們咀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