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今天(6月11日)發佈消息,我國自主研發的多功能模塊化海牀挖溝機,完成了孟加拉國首條海洋管道工程100多公里的管道鋪設,創造了“海陸定向鑽穿越”和“航道後深挖溝”兩項世界紀錄。

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新發展:我國海上油氣工程安裝技術獲突破

“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孟加拉國首條海洋管道工程項目,全長146公里,要完成6條海陸定向鑽穿越。通常海底管道埋深一般在1.5米至3米,達到海牀下5米,在業內已屬於高難度工程。此次海底管道因穿越航道,最深埋深要達到11米,施工難度在世界海工史上也前所未有。

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孟加拉項目經理 孫碧君:我們對挖溝機設備進行自主創新改造,實現最大後挖溝深度達11.9米;攻克了海上單點繫泊裝置水下毫米級對接技術;首次採用了獨創的“海上擴孔及拖管工藝”,一次性穿越成功率100%。

項目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神龍3號”多功能模塊化海牀挖溝機、採用3D聲吶和淺地層剖面儀,對挖溝數據進行監測,確保了海底管溝成型和埋深達到要求。爲確保工程安裝萬無一失,項目還採用超過行業水平的高精度法蘭測量儀和高精度水下定位系統等技術設備,實現水下30米單點繫泊系統關鍵裝置與海底管道的毫米級對接,填補了“雙通道單點繫泊系統”安裝作業的技術空白。工程投產後,將解決孟加拉國10萬噸級以上油輪無法靠港卸油的難題。

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薛楓:我們在該項目創造了“海陸定向鑽穿越”和“航道後深挖溝”兩項世界紀錄。標誌着中國企業在大規模海管鋪設、海陸定向鑽穿越、單點繫泊系統安裝等成套業務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和安裝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00米到3000米 深水油氣開發進入快車道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海洋裝備技術的研發,作業水深實現了從100米到3000米的跨越,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能力和裝備製造能力得到長足發展。

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新發展:我國海上油氣工程安裝技術獲突破

中海油服油田技術研究院,科技工作者正加緊研製新一代旋轉導向鑽井與隨鑽測井系統技術。有鑽井技術“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的旋轉導向鑽井與隨鑽測井系統技術,可以精準控制幾千米地下的鑽頭“瞄着”油層去,“聞着”油味鑽,是高效開發海洋油氣資源的重要法寶。經過12年的技術攻關,我國成功自主研發了“璇璣”旋轉導向鑽井與隨鑽測井系統並不斷迭代更新。新一代系統日前成功完成現場測試,傳輸速率達到12比特/秒,具備儲層探邊、伽馬、中子、密度和聲波完整隨鑽測井功能。

中國海油資深技術專家 劉西恩:我們現在是按照“商業化一代、研發一代”的策略,穩步推進高端技術裝備的自主研發。目前,“璇璣”系統已覆蓋3種井眼尺寸的32個功能模塊,一次入井成功率已由79%提升到92%,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今年我們建成了年產100套“璇璣”系統等高端技術裝備生產線,正式邁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

從僅擁有一座作業水深100米的鑽井平臺,到運營61座鑽井平臺,作業水深超3000米。2012年“海洋石油981”等“五型六船”深水工程裝備的建成投用,我國深水油氣裝備加速發展。2021年,我國首個自主設計建造的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建成;2022年,世界排名第九的深水導管架“海基一號”成功安裝,我國深水油氣開發進入快車道。

海洋石油裝備的科技創新和快速發展,支持和帶動了我國裝備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交付數量119艘,佔全球55%。截至2022年3月,國內海洋工程裝備企業手持訂單273艘,佔全球54%。

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 王震:可以說我們目前整個石油工程技術和裝備製造領域已經是世界的大國,我們基本上涵蓋了整個石油工程技術裝備的全部產業鏈,但是還沒有實現強國。我們現在正在從一個石油工程技術和裝備的大國走向強國的這樣一個過程。

信息技術賦能 打造智能化海洋工程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海洋裝備產業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內企業正在積極佈局發展深水海工裝備,加速打造海工裝備技術高地。

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新發展:我國海上油氣工程安裝技術獲突破

我國首個自主設計建造的標準化無人平臺——恩平10-2平臺,近日將在珠江口海域進行海上安裝。這是我國首座大型海上無人平臺,具備20個井槽,油氣處理能力是傳統無人平臺的數倍。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 鄧常紅:恩平15-1油田羣是第一個在開發方案中就集成了智能油田、颱風模式生產和大型無人平臺的項目。依託該項目,我們開拓了海上大型無人平臺的先河,並將據此制定無人平臺設計、建造、運維的標準。

隨着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將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向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轉型發展。

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 王震:深海工程裝備設計和集成能力方面,我們還要繼續努力,還有差距。適應未來的數字化、智能化、大數據的發展,海洋工程領域也要發展智能化、數字化。

(總檯央視記者 張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