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 有幾隻?

【古新皆談】

如何對待三隻手,原則是要發揮兩隻“好”手的作用,約束那隻金融不穩定之“壞”手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避免資金“脫實向虛”,管理好金融風險,防止資產泡沫。

古堯 (作者系獨立經濟學人)

理解市場經濟

=尋找“看不見的手”

我們常說市場經濟有“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市場均衡,調整市場“出清”,懲罰投機失敗者,獎賞投資成功人。對“看不見的手”的不同認識,就決定了對市場經濟的不同認識:凱恩斯主義認爲“看不見的手”會失效,市場經濟穩定運行需要政府幹預;奧地利學派認爲,政府幹預對“看不見的手”的干擾,造成了市場波動,最好的經濟調控是“無爲而治”,實行自由主義,放手讓“看不見的手”自行發揮作用;而秉持貨幣主義思想的人則認爲,除了貨幣要調控外,其他可以放手;而早期社會主義思想者則認爲,“看不見的手”造成了罪惡,應該消除“看不見的手”,實行計劃經濟。

美國現有兩大政黨中,就對“看不見的手”的信任度而言,共和黨明顯要高於民主黨,因而共和黨在經濟和社會政策上,有更高程度的放任自由思想,在實操上更偏向於自由主義;而民主黨則認爲要約束“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社會需要更多的管理,更傾向於發展福利政策,以致國內有不少人認爲民主黨代表工人利益,共和黨代表企業家利益,其實非也——兩黨都代表資本利益!

那麼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有幾隻呢?有3只

實體經濟中存在

一隻“看不見的手”

實體經濟中存在1只“看不見的手”,這隻手是最爲市場大衆所感受到的,早期的經濟學家所研究的也是這隻手。實體經濟中商品和服務領域存在的這隻“看不見的手”,主要通過價格手段發揮作用,它通過現實價格和預期價格的作用,指揮着商品的生產和流動,調整着消費者的選擇,引導着人員的流動和社會生活的變革。這隻“看不見的手”指揮着早期資本主義商船歷經千辛萬苦,跨洋涉海穿越重重艱險,從歐洲來到美洲,來到亞洲。這隻手的實質,就是商品經濟交換關係。

實體經濟中的這隻“看不見的手”,還決定着生產組織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資本主義興起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給自足的封建時代莊園經濟,全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典型的是人口集中程度明顯提高,即城市化發展。過去也有城市,但那都是政治和地理因素的結果,而市場經濟則帶來經濟型城市的發展。這隻手在城市化發展方面的影響延續至今,莊園-鄉鎮-城市-都市圈,這樣的演繹路徑實際上表明,人類本質上是羣居動物:原始社會需要羣居才能生存,現代和未來社會需要羣居才能生活得更好。

信用領域中存在

兩隻“看不見的手”

但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流動和信用交易等金融活動,逐漸自成體系,從實體經濟中發育、壯大至最終形成具有自身內循環系統,並和實體經濟相生相剋的金融部門。自此,宏觀經濟系統被認爲是由實體系統和金融系統組成的雙部門綜合體。雖然脫胎於同一母體,同實行市場經濟的運作體系,金融部門信用領域卻存在着2只“看不見的手”。

信用領域中的第一隻“看不見的手”,爲自穩定之手,即讓信用金融系統趨於穩定的內在自我調控之手。當實體經濟中資金不足時,自然利率趨向於提高,於是融資市場中的利率也會跟着提高;市場利率提高既可以防止資金外流,還可以吸引外部資金流入,同時在實體經濟領域還可以產生資金使用方面的“節約”。提高利率的種種變化,綜合作用的合力結果,是消除了資金市場的緊張狀態,資金供需恢復均衡。如資金市場過於充裕,融資利率將下降至低於實體部門中的自然利率,從而刺激實體部門中的資金需求提高,經濟趨向活躍中資金供需再度趨於均衡。

信用領域中的第二隻“看不見的手”,具有內在波動性,即具有自我脫軌傾向。但金融部門信用增加初起時,經濟繁榮並沒有引起相應通脹,信用增加被證明是有效的,因而政策層和市場各方都會不知覺中得到鼓勵,繼續擴張信用,即使隨後伴隨着通脹顯現,也會被認爲是經濟繁榮的合理代價。直到最後通脹和泡沫引起經濟困境,市場和政策層才認識到原先政策擴張信用的行爲是不合適的。然而,信用的週期性變化引起的市場週期性波動,又是難以克服的。因此,信用領域的運行機制中天然存在內在的波動性,這隻“看不見的手”作用的結果,是使市場脫離均衡。

如何協調“三隻手”

不同經濟思想和學派在政策主張上,在自由主義和干預主義之間的不同序列分佈,其差異實際上在於各種思想體系對三隻手的側重點差異,有的思想只看到了一隻手,早期的古典學派學者眼中大概只有實體經濟中的那隻手,而凱恩斯肯定重點關注到了信用領域中那隻不穩定的手;有的則看到了2隻手,從其政策主張看,奧地利學派應該是看到了實體經濟中的手和信用領域中的自穩定之手。

實體部門中“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是指向市場均衡的,儘管將市場運作全面交由這隻手指揮,會導致競爭失敗者落入悲慘境界,但此手對經濟進步和市場效率改進,起着基本作用。保證實體經濟中“看不見的手”在經濟生活中的基礎地位,是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根本。

金融信用領域存在的兩隻“看不見的手”,實際上是難以分割的,信用領域中的兩隻手,通常交織在一起,同時發生作用。信用領域中兩隻手的功能和作用,是沿着兩個相反的方向發展的,後果完全不同,因此需要對兩隻手區別對待:發揮具有自穩定功能的那隻手的作用,限制具有自脫軌機制的另一隻手之作用。

區別對待信用領域中的兩隻手,就是要讓經濟和金融互相適應,防止金融風險影響經濟發展。貨幣學派的固定增長規則、中國近幾年“金融迴歸支持實體”的政策指引,實際上均是基於這個目的。“大蕭條”是對資本被用於金融空轉而非生產的清算,正是信用領域不穩定之手發揮作用的結果。

顯然,如何對待三隻手,原則是要發揮兩隻“好”手的作用,約束那隻金融不穩定之“壞”手的作用。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避免資金“脫實向虛”,管理好金融風險,防止資產泡沫。這正是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所要對待和處理的任務。

 

相關文章